□本报记者 刘桐青
崭新的现代化教室、色彩鲜艳的彩虹操场、多功能垂直书院……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夕,慈溪市开发小学——一所专为随迁子女设立的公办学校,顺利完成整体搬迁与硬件升级。“没想到孩子不仅能顺利入学,还能在条件这么好的新校区读书,我们全家都放心了。”看到校园环境后,戴林涛脸上露出了笑容。
戴林涛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今年刚到慈溪工作,最牵挂的就是孩子的上学问题。在教育局和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最近他顺利办理了居住证,并完成了入学积分申领,孩子成功获得了开发小学的入学资格。
据统计,2024年秋季学期,慈溪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有15.2万名,其中随迁子女占比接近52%。保障规模庞大的随迁子女群体入学需求,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已成为慈溪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通过政策保障、经费支持、校家社协同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多重举措,今年慈溪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巩固率双双达到100%,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政策护航,经费保障全面到位
“我们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做到‘应收尽收’,让每一名学生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市教育局督导科科长史正泽介绍,全市坚持“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等随迁子女入学原则,创新实施以“居住证+积分排序”为主要依据的梯度入学政策,同时允许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可凭房产入学,多渠道保障就学机会。
为了让教育政策更好地“走”进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坎里,市教育局特别落实教育惠企政策,组织开展“企业暖心、我们同行”专项助企活动。市教育局分设8个走访工作组,深入市域内各企业开展精准帮扶。“之前还担心孩子没有学上,现在心里踏实了,只要手续齐全就能顺利入学。”某企业职员王先生拿着教育局印发的入学申请指南,按照清晰的操作流程图解一步步操作,当天就顺利完成了入学积分申领。
在完善政策机制的基础上,市教育局同步强化经费保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扩增学位、改善办学条件、资助困难家庭,为随迁子女“进得来,留得住”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据统计,近4年来,慈溪相继建成投用12所学校,新增16215个学位,6所民办随迁子女学校转为公办学校。“用于随迁子女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从2020年的17.6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21.5亿元,增幅达22%。”市教育局计财科科长张学其表示,这些经费为随迁子女教育织密了坚实的保障网,有效缓解了随迁子女家庭的后顾之忧。
校家社协同,暖心助力学生融入
“随迁子女入学后往往面临环境变化、家庭关爱不足、文化差异等多重挑战,容易产生自我封闭、排斥他人等消极情绪。”慈溪市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负责人严利文道出了随迁子女入学后的普遍困境。
如何有效帮助这些孩子尽快适应并融入校园新生活?市教育局给出的答案是:深化校家社协同育人。为此,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班及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创新构建了“八微”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微课程共建”“微平台互联”“微行动赋能”“微机制创新”“微场景打造”“微评价改革”“微品牌培育”“微资源整合”等8项精细化举措,系统破解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难题。
在“微行动赋能”的驱动下,横河镇石堰小学积极响应市教育局“千师访万家”活动号召,组织教师团队深入随迁子女家庭进行家访,并提供个性化帮助。该校三年级学生刘晨畅就是这一活动的受益者。据班主任陈东栋介绍,刘晨畅初入学时性格内向怯生,缺乏自信。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环境后,陈东栋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制定了培养方案。在教师的鼓励下,刘晨畅先后担任了小组长、班干部,还勇敢地参加了朗诵比赛,逐步建立起自信心。一年多来,刘晨畅不仅学习成绩显著提升,更在校级、镇级课文朗诵比赛和运动会中屡获佳绩,实现了学习能力、社交技能、情感发展与自我认同的综合成长。
此外,慈溪各校还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随迁子女融入校园生活。为提高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横河镇龙南小学打造校园“心疗愈”阵地,依托学校心情驿站、家庭情绪安静角、社区“心有聆溪”平台等帮助学生掌握情绪密钥;为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来自不同民族学生的归属感,坎墩街道宏展学校构建民族特色微课程,打造“民族扎染”手工课等特色课程,邀请家长担任“民族文化导师”,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民族非遗集市”活动。
优化课程与师资,教育提质促均衡
“随迁子女不但要有学上,还得上好学。”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胡迪波表示,学校要不断优化教育资源,注重随迁子女全面发展。对此,市教育局扎实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持续打造“一校一特色”品牌,在特色校园文化课程中培养随迁子女的兴趣爱好,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附海镇中心小学为促进随迁子女全面发展,制定了随迁子女百分百掌握两种体育项目、百分百学会一种乐器等“七个100%”目标。为此,学校精心打造“新六艺”特色课程项目,创建了田园、工业、国学、科创、乡味和家国课程体系,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各类特色课程和社团活动,为随迁子女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慈溪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系统培训、教研交流和绩效考核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市教育局每年组织专门针对随迁子女教育的师资培训,邀请知名教育专家授课,分享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随迁子女的特殊需求。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碧海学校体育教师陈银琪多次参加慈溪市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研讨会,对个性化教学有了全新认知。“个性化教学的探索不仅能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建立自信,也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陈银琪说。
如今,通过政策支持、经费保障、校家社协同和师资建设四轮驱动,慈溪正在加快探索保障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之路,让教育的阳光真正照耀每一颗“迁徙”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