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抒雯
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每到周末,杭州市拱墅区的“萤火学苑”课程都会准时开课。“一个学期上下来,孩子的变化真的挺明显的,特别是社交方面,以前孩子不爱和人交流,现在与外界沟通的意愿增强了,进步特别大。”通过“萤火学苑”课程的学习,家长黄先生明显感觉到孩子成长了不少,直言下学期还会让孩子报名参加。
“萤火学苑”课程是拱墅区于今年3月推出的一项普惠融合教育项目。项目通过设立融合教育专项教学点,为区内有特殊教育需求的中小学生和幼儿(简称特需学生)免费提供专项课程。这样的探索,在全省尚属首次。
随着春季学期的结束,学生收获了哪些成长?家长反馈如何?近日,拱墅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郤玲亚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新鲜出炉的“成绩单”:家长满意率达98%,有92.5%的家长对孩子的进步情况、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表达了肯定,有86%的家长明确表示“希望‘萤火学苑’能继续办下去”。
“在我看来,开办‘萤火学苑’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特需学生被社会看见,让更多特需家庭的需求被听见。”郤玲亚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作为一名深耕特殊教育35年的“老特教”,她道出了推出“萤火学苑”课程背后的用心。
融合教育是指通过不同程度的教育设计与调整,使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和成长。目前,拱墅区有特需学生1032名,其中约有70%的学生已在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随班就读。“想让特需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真正融入集体,需要更多个性化教育资源的支持。”郤玲亚说。
当下,普通中小学因教师的特殊教育服务能力、资源教室硬件条件存在差异等,难以提供针对性的支持服务。此外,校外机构高昂的训练费用又使得大部分弱势群体家庭望而却步。面对现实困境,“萤火学苑”课程应运而生,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课堂上,特教教师会反复模拟上课时的真实情境,这样的学习体验正是我们需要的。”李女士的孩子小君(化名)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这类孩子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弱一些,面对新环境和新事物,需要重复训练。每次上课,李女士都会站在教室门口偷偷观察小君的表现。一次,她看见小君上课时竟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对他来说,主动举手这件事并不容易”。
专业的课程和个性化的服务是融合课程发挥实效的关键。为此,拱墅区特殊教育专家团队精心设计课程,从课程内容到资源整合,层层把关,力求科学有效。比如,按照特需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设计课程体系,在征集学校教师课程实施建议的基础上,设计丰富且贴合实际教学场景的课程内容,确保课程目标合理、内容准确、方法可行。每次课程结束后,家长们还会收到一张根据自家孩子课堂表现情况定制的反馈表。
与此同时,为了让这一项目能最大限度地覆盖全区特需学生,拱墅区在区内18个街道均设了融合教育专项教学点,特需学生可就近选择任一教学点就读。杭州市半山实验小学是融合教育专项教学点之一。每到周末开课,学校的资源教师施晓斐都会主动进班听课。在她看来,每次听课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通过跟着专业特教教师学习,我不仅可以发现自身专业的不足,也能将听课过程中习得的方法和理念应用到平时的融合教育实践中”。
据了解,项目共推出了50门专项课程,内容涵盖幼小转衔融合支持、学习专注力提升、康复训练等领域。服务对象年龄层覆盖3~18周岁,满足全学段学生需求。此外,每个班级配备了优质师资,小班化的教学模式更是确保每一名特需学生都能被充分关注。目前,“萤火学苑”课程已为区内558名特需学生提供了服务。
“萤火虽是微光,但能汇集成炬。我们希望通过点点萤火,照亮特需学生融入社会的前行之路。”郤玲亚说道。接下来,拱墅区会根据首次开课情况推出融合教育专项课程2.0版,如为有需求的普通学生提供更多测量评估类课程,开设家长课堂等,力争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