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20年来,浙江人民牢记嘱托,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协同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浙江的校园里,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种子也在一届届学生心中落地生根、茁壮成长。20年后的今天,本报记者再次来到“两山”理念的诞生地湖州,探寻该市开展生态劳动教育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童抒雯
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为举棋不定的安吉余村“一锤定音”;
20年后,“两山”理念春风化雨,让湖州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安吉县溪龙小学的实践园里,“小茶农”们细心采摘新鲜芽叶;湖州市吴兴区太湖小学的生态劳动课上,“小渔夫”们学习着捕鱼技能;长兴县吕山乡中心小学的“生态农学院”内,“小农夫”们品尝蔬果丰收的喜悦;村社巷口,各校的学生宣讲员们用一则则生动故事,讲述家乡20年来的美丽蝶变……
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湖州率先提出并深入开展生态劳动教育,让思政教育扎根乡野泥土,让生态理念融入劳动实践,将劳动课堂延伸至绿水青山间……
在绿水青山间,讲好生态故事
“我的家乡在安吉余村,那里青山叠翠,流水潺潺……”在余村,一群来自安吉县天荒坪小学的学生化身为家乡“代言人”,落落大方地向游客们介绍着家乡故事。
“‘两山’红领巾小导游”是天荒坪小学的金名片。因为距离余村近,学校从2003年起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一群能说会道的家乡“小导游”。“起初,这些‘小导游’被称为‘笋芽儿导游团’,主要是介绍安吉的竹乡文化和乡村新貌。”教师石晓晓介绍,随着“两山”理念的诞生和多年实践,当下导游团的使命也发生了改变。
2015年,学校又成立了“两山”红领巾思政宣讲团。学生潘李念便是宣讲团中的一员。潘李念是土生土长的余村人。每逢节假日,“从小听着余村故事长大”的她,总免不了尽一番“地主之谊”,用稚嫩却又自豪的声音向四方来客讲述家乡的绿色“传奇”。
余村的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的画卷,更是育人的课堂。
2023年,湖州市整合全市宣讲资源,推出湖畔宣理论宣讲品牌,并成立湖畔宣工作室,推动广大青年教师和学生加入宣讲队伍。吴兴高级中学教师倪志宇目前是湖畔宣宣讲团的一名成员。一次,倪志宇带着学生去余村研学,有个学生参观后感慨油然而生:“老师,我好像懂得什么是‘金山银山’了。”多年后,倪志宇得知这名学生在毕业后选择扎根大西北,从事防沙护林的工作。这个真实的故事也成了他在各地宣讲时经常谈及的一段佳话。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宣讲队伍,如何让理论宣讲既有人气又接地气?倪志宇有着自己的思考。作为地理教师,倪志宇会有意识地将学科专业与宣讲使命融合在一起,“地理教学中会提到‘人地和谐’的理念,这其实与‘两山’理念推崇的可持续发展观不谋而合”。他还尝试着用脱口秀中的“开放麦”方式与青年学生对话,用轻松的语言传递深刻的理念。
目前,湖州市教育系统已建立47个核心宣讲团。在湖畔宣宣讲团负责人闫学力看来,好的宣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将每个故事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到他们心坎里”。当下,湖州将继续发挥地域优势,擦亮生态文明教育品牌,奏响生态劳动教育与思政育人的“交响曲”。
在劳动实践中,感受生态之美
“为小鸟做鸟窝”“给昆虫清理粪便”“制作捕昆虫器”“野外夜行”……这些充满野趣的任务,来自安吉县第七小学的“12岁前必做的30件事”劳动清单。与传统劳动教育内容有所不同,清单上的任务多了些“野味”,也多了些“生态味”。
“我和同伴一起给小鸟做了一个鸟窝,我也独自在野外夜行过,还养过蚕宝宝……”五年级学生陈子彧兴致勃勃地和记者分享着她的奇妙经历。为了给小鸟搭建出理想的住所,陈子彧开始仔细观察自然界中鸟窝的形态。尽管小鸟最终也没有“入住”她精心搭建的小屋,但对她而言,这次劳动实践成了探索自然、关注生态的起点。
安吉七小党总支书记顾月红扎根乡村教育多年。通过长期观察,她发现当下学生们普遍存在亲近自然时间不足的问题。“长期与自然疏离容易引发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顾月红说,“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让学生走进自然,把学生放到自然里,通过劳动实践重新建立与自然的联结。”
在安吉七小,校园里的每一寸空间都蕴含着教育者的用心和巧思:生态劳动心育园里,学生们既能体验挥锄翻土的农耕乐趣,又能探索智能水培的科技奥秘;农耕文化微型展示馆里,不同时代的农具记录着祖辈们的劳动智慧;校企合作的劳动实践基地里,学生们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
新时代下,该如何理解生态劳动教育?早在2021年,湖州市就立足地域特色,创新性地将“两山”理念融入劳动教育体系,并在全市范围内探索具有“绿色、和谐、可持续”特点的生态劳动,进而形成生态文明理念与新劳动教育融合的生态劳动教育模式,并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石和载体。
“生态文明既是国家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未来教育的重要使命。”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敏认为,生态劳动教育是基于生态劳动的理念而开展的劳动教育,意在培育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劳动能力的新时代“生态人”。
2022年,《湖州市义务教育生态劳动课程指南》出台,为当地各校在课程规划、师资配备、生态劳动课程建设等方面提供“路径图”。乘着“两山”理念的东风,一堂堂浸润着泥土芬芳的生态劳动课,随之在湖州的校园里百花齐放——
在茶文化的浸润下,安吉县溪龙小学自主开发了《茶香氤氲润童心》《茶园农事》等一系列适用于不同学段的校本教材。在种植白茶的实践园里,学生们亲手种下一株株茶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家乡故事。
坐落于溇港文化腹地的吴兴区太湖小学,以千年溇港文化为根基,开发出独具水乡特色的“溇港启蒙”课程体系。该校巧妙地将“小渔娃”捕鱼体验、“小农娃”种植实践、“小溇娃”文化探究3门课程,编织成一幅生动的生态劳动教育图景。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吴兴区第一小学立足地域特色,开展“认领蚕宝宝”生态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个个化身“养蚕人”,在喂养桑蚕的过程中不仅领悟到生命科学的奇妙,更读懂了蚕养人的不易;在“河蟹之乡”长兴,洪桥镇中心小学的学生走进稻田间,俯身探究着“蟹稻共生互养”的生态奥秘,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
“生态劳动教育本质上是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安吉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李永超认为,新时代下,生态劳动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洗衣做饭等生活技能训练,而应该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创造性活动,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教育范本。
据统计,湖州已建成88所市生态劳动教育实验学校,11所学校入选省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大多数学校均开设有生态文明教育课,每年有超过10万名学生走进山水田园间,在劳动中感悟生态智慧。
在全员共育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
“垃圾分一分,校园美十分。”在湖州市月河小学,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从“变废为宝”的手工课,到探究厨余垃圾的二次利用,再到化身“校园义工”打扫公共区域卫生、清理垃圾……对于学生而言,垃圾分类不再是枯燥的行为规范,而是充满趣味的学习体验。
吴兴区第一小学则将垃圾分类的课堂延伸至社区。由学生、家长和教师组成的环保小卫士志愿服务队,利用节假日走进周边社区,向居民科普垃圾分类知识。
学生们的热情带来了看得见的改变。“孩子们的热情感染了很多人。有的居民从原先的不理解到后面主动学习垃圾分类方法,现在成了社区的分类达人。”社区工作人员兴高采烈地说道。据统计,该校学生迄今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累计超1800人次,并带动周边3个社区的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近40%。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学校应与家庭、社会协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整合和利用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资源”。毋庸置疑,打破边界、链接资源、共建共享应成为生态劳动教育的另一种推进方式。
地处安吉西南面的报福小学是一所山区小学。令人意外的是,两年前,学校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杭州)专业区域中心、浙江农林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成立了“两山”少年农科院。少年农科院尽管场地不大,但“五脏俱全”。走进这里,学生宛如步入了一座生态“大观园”: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切片、做番薯嫁接的实验,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喂养兔子和金鱼……
事实上,早在2018年,学校就尝试开发生态劳动特色课程。经过多年实践,已经构建起以“新乡里”为品牌的生态劳动特色课程群。
在校长袁恩忠看来,当下生态劳动教育正为振兴乡村经济带来新的契机。袁恩忠做过统计,20%~30%的学生家庭在当地经营民宿。他希望,借助劳动课程群,用生态的理念和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兼具的新时代乡村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