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周 清 俞巧琦
“原来卫生巾也有这么多科技含量!”近日,在嘉兴一社区的科普活动现场,市民李阿姨连连惊叹。这样的场景,在嘉兴大学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学生陆瑜的团队开展的20余场社区科普活动中已成常态。
“每次看到女性因劣质卫生巾过敏的报道,都像一根刺扎在心头。”陆瑜的话揭开了团队科研攻坚的初心。这支由10余名师生组成的跨学科“她事她知”团队,女性成员比例占85%。在教授钱程、副教授韩万里的指导下,团队开启了一场从分子级原料开始的科技革命。
面对传统卫生巾“单层吸收不足导致侧漏,双层叠加反渗率高”的难题,团队成员廖海燕带领技术组重构垂直结构,创新设计“上吸下导”双组份纤维体系。当四段式梯度热风工艺将反渗率直降80%时,实验室爆发的欢呼声至今仍在团队成员朱静静的耳畔回响。
“传统导流网络锁水率长期停滞于75%,而化学黏合剂的应用还会加剧夜间侧漏问题。”团队负责人娄恬恬道出了技术攻坚的艰难。在钱程的指导下,团队创新采用纳米级高吸水性树脂(SAP)与粗颗粒导流网络协同架构,使锁水率跃升至95%。而超声波热压工艺的突破,不仅实现无胶黏剂成型,更将夜间侧漏率压缩至接近于零。
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团队成员在实验室的无数个连夜奋战。团队历经近100次实验,最终突破聚乳酸纤维研发瓶颈,将断裂强度提升30%,成功开发出兼具天然弱酸抑菌与零致敏特性的聚乳酸非织造布。他们联合行业领军企业苏州谷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全球领先的“天然抑菌面层可生物降解100%聚乳酸卫生巾”,斩获国家专利30余项。“当看到用户反馈‘侧漏终于不再是噩梦’时,所有熬夜都值了。”团队成员文雪莲展示着用户反馈记录本。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技术上,要形成造福女性的产品。”钱程的这句话,成为团队跨越实验室与市场鸿沟的关键推力。彼时,苏州谷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寻求聚乳酸卫生巾的研发突破,钱程、韩万里当即拍板:“我们加入!”双方迅速组建联合攻关组,将实验室的聚乳酸纤维成型技术、双组份导流体系等专利成果导入生产线。历经数百次工艺优化和性能测试,团队最终攻克规模化生产难题——从实验室克级样品到企业吨级量产。当首批产品通过质检下线时,韩万里感慨:“产学研的齿轮一旦咬合,科技就能真正服务社会。”
为了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团队还构建起“科普+试用”立体推广网络。嘉兴大学工会“健康校园行”活动日均销售2000片,合作企业生产线每分钟产出800片,1000余条用户反馈驱动着产品迭代。“每售出20包产品,就向乡村捐赠一份健康包。”团队独创的公益机制,让科技创新与善意传递形成闭环。在合作企业支持下,7300余个健康包已送达偏远地区。团队成员们还设计了卡通动画课件,走进中小学普及生理健康知识。
“看到曾经害羞的女孩主动提问,我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娄恬恬翻看着公益活动的照片。在一次支教活动中,一个小女孩悄悄拉住志愿者问道:“姐姐,我以后也能像你们一样做科研吗?”这句纯真的话语,成为团队坚持前行的动力。
目前,团队研发的产品已惠及全国8个省份超过2万名女性用户,获得国家专利和国际认证10余项。这些数字背后,是团队成员对“科技向善”理念的执着追求。“我们不仅是在研发产品,更是在传递一种价值——科技可以很温暖,创新可以很贴心。”娄恬恬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