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5月23日 星期

体育运动“乐”起来


□本报记者 童抒雯

在浙江的中小学,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校园里,丰富多彩的课间15分钟是学生肆意撒欢的轻松一刻;大课间里,跳绳、踢毽、打篮球……学生们在“十八般武艺”的体验中收获了运动的乐趣;运动场上,“种子选手”们用汗水诠释拼搏和勇气……

今年,浙江成功入选全国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试点。随着“健康第一”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美好愿景在这里的中小学成为现实。

全省各地各校通过打造体育特色项目、丰富体育赛事、完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体育运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让体育运动成为一抹明媚的青春底色。这些探索实践正成为“具有浙江特色的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注脚——

以赛促练,人人上场

“好球!”“加油!”在杭州市采荷中学的体育馆里,一场班级间的排球比赛激战正酣。赛场上,运动员们精神十足,但令人意外的是上场的选手并非都是排球高手。“只要学生自己感兴趣,就可以报名参加,走上比赛场亮相。”学校德育处主任朱俊说。

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课的刻板印象往往停留在跑、跳、投“老三样”上。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其锻炼效果也大打折扣。如何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运动?朱俊有自己的理解,“学生们其实很喜欢体育竞技带来的刺激体验。在体育课上加入比赛环节,以赛促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还能让他们享受到更多乐趣”。

记者了解到,采荷中学以杭州市上城区中小学生体育“双百赛事”为载体,几乎每个月都会组织各类体育赛事。为满足每名学生的运动需求,学校还推出了以兴趣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设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等多项拓展课程。

在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教学要求。“常赛”并非仅指高水平竞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单项技术也可以做到随学随赛。课堂之外,如何让学生从被动运动到主动锻炼?这更需要社会营造出崇尚运动、热爱体育的良好氛围——

在上城区,一年一度的中小学生体育“双百赛事”是学生们“练兵比武”的好时机。此项目已连续开展3届,设有“区域赛、片区赛、校级赛”三级赛制,年均组织赛事1000余场。“我们希望能在全域范围营造周周有训练、月月有比赛、人人能参赛的体育氛围。”上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上城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也都保持在高位。

金华市婺城区在全省率先推出周末联赛机制,利用周末组织学生比赛,不仅填补了平时赛事不足的空白,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战机会;义乌市推行的普惠式校园足球竞赛模式通过校级、联盟级、市级三级联赛制度,让“人人会踢球,班班有球队,校校有球赛,联盟有选拔,四季有联赛”的愿景成为现实;长兴县的学生受惠于“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一场比赛”机制,各个都拥有上场比赛的机会……

放眼全省,浙江推行的“阳光体育”竞赛计划已实施18年,其中涵盖了23项运动项目。全省学生足球、篮球、乒乓球、游泳四大联赛已形成品牌效应。这些赛事共同构建起省市县校四级联动、“千校万班”全面覆盖的竞赛体系,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手一技,校校出彩

一根普通的跳绳可以有多少种新奇跳法?近日,记者来到宁波市实验小学寻找答案。正反手切换自如的单摇跳、配合默契的双人跳、整齐划一的车轮跳……只见一根根细长的彩绳在学生脚下花样百变,令人眼花缭乱。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有跳绳的绝活。

宁波市实验小学作为一所地处老城区的学校,运动空间较为有限。小场地如何发挥出的“大用途”?学校花了不少心思,从2018年起,就锚定了跳绳这一体育特色项目,专门编写校本教材《悦享绳艺》,从低年级的基本跳到高年级的花样跳,课程内容循序渐进,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掌握跳绳技巧。

“我们做过统计,2023学年全校学生的肥胖率下降了3.2个百分点,学生的体质健康优秀率上升了13个百分点。”一升一降的变化,让校长陈岱充满信心,“跳绳虽是一项常见的运动,但它在团队协作、心理健康、亲子关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一次学校运动会上,一个父亲挺着啤酒肚卖力地和孩子一起跳绳的画面至今让陈岱记忆深刻,而这一幕也让他愈发坚信体育运动带来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我省普及阳光体育运动,大力推进“一校一品”阳光体育特色项目建设,通过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建设,实现“校校有特色、人人有项目”。和宁波市实验小学一样,更多“一校一品”模式在省内中小学校上演:作为浙江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金华市金东区金义小学的绿茵场上每天都活跃着一群追风少年;在嘉兴市友谊小学,羽毛球运动一直是学校的“拳头”项目,全体师生几乎人手一拍,课余时间挥拍“较量”的场景已是平常;绍兴市柯桥区为让每名学生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打造“体育超市”,开设体育精品社团近100个,供学生自主选择;舟山市定海区海滨小学因地制宜,开设沙滩排球特色课程,找到了符合当地特色的体育运动最优解……

据统计,我省目前已建成国家级校园篮球特色学校300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89所、全国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5个、省级校园足球改革试点基地学校238所。眼下,“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特色发展新格局已然成型。

体教融合,全面成长

“砰!砰!砰!”清脆的枪声在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射击馆内回荡。训练场上,身着统一训练服的学生们神情专注,举枪、瞄准、射击,动作干净利落,俨然一副“神枪手”的模样。

“我们采取的是‘随班就读+集中训练’的培养模式。学生的训练时间主要安排在下午第四节课、课后服务时间及双休日等时段。”学校射击队教练寿建海介绍。

从教13年,寿建海发现,运动员学生常常会面临文化课与训练难以兼顾的学训矛盾。如何找到学业与训练之间的平衡点?2020年起,在当地行政部门的推动下,华舍中学的校门口挂上了“绍兴市柯桥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的牌子,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在华舍中学,所有体校学生被分插在各个班级。即使有的学生因外出比赛而落下课程,学校也会在其返校后安排学科教师进行集中补课。

这是体教融合发展在浙江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为答好体教融合这道题,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学校+体校”“学校+俱乐部”“社会力量+体教合一”的新模式,努力让每个体育好苗做到“文武并举”。

作为棒球特色学校,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的棒球运动传统历史悠久。如今,学校与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合作,为棒球队引入更优质的师资设备。今年,学校还与黄龙魔方运动学院达成合作,共同打造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重点发展棒垒球项目。

在台州,深耕青少年足球10余年的浙江鸵鸟足球俱乐部也是体教社融合的参与者、见证者。借助社会力量,绿茵场上追逐梦想的足球斗士们有了更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更专业的训练指导。

在华舍中学校长孙坚栋眼中,体教融合模式实际上是实现了竞技成绩和文化学习的双赢,“这种模式不仅打消了家长对孩子学业的顾虑,也为运动员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了更多成长路径。学生在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可以通过体育特长生渠道,进入理想高校”。

据统计,2024年,全省共有3892名体育特长学生通过体育省考、单招、特招和高水平运动队等途径被高校录取。体教融合正在为体育人才搭建更加宽广的成长通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