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5月13日 星期

以“和”为舟,载梦前行
——杭州市余杭区闲林和睦小学“和教育”特色办学纪实

4月26日,杭州市余杭区闲林和睦小学举办了一场独具特色的体育嘉年华。学校56个班的学生身着56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化身“民族文化小使者”,用创意十足的表演将民族元素和体育精神相融合,不仅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也生动诠释了“和谐、合作、和乐、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涵。

作为“和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载体,学校的体育嘉年华已连续举办多届,从单一的运动比赛逐步发展为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良好心理素质、营造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综合育人平台。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学校“和教育”的内涵,也见证了这一教育理念从顶层设计到落地生根的全过程。

体育嘉年华是闲林和睦小学“和教育”特色办学的缩影。地处杭州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学校巧妙融合湿地生态与科技创新资源,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和睦、和知、和毅、和雅、和创”特质的和美少年。

和合共生:校名里的育人密码

闲林和睦小学地处杭州和睦湿地,北接阿里巴巴总部与人工智能小镇,西邻生态保护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学校成为自然生态、人文底蕴与科技创新交融的育人沃土,由此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和文化”。

走进校园,文化墙上大写的“和”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和泽长廊两侧陈列的学生手工作品,展现着他们对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畅想;不远处的和睦广场上,教师正带领学生开展“非遗+机器人编程”跨学科项目实践……这一幕幕场景,成为学校“和教育”理念的生动写照。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育领域,它既是理念,也是内容和手段。”校长黄益坤表示,“学校的‘和教育’倡导遵循教育规律,让教育如万物般自由生长,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也倡导接纳多元的文化、思想及教育方式,使教育环境变得更加包容、多元、丰富多彩,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为深入践行“允一颗生长的童心”办学理念,学校持续不断地挖掘、探索、衍生与发展,构建了“平和—融和—协和”为内涵的“和教育”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形成了“和而不同、良善谊睦”的文化生态体系,倡导师生在和谐共处中保持个性发展;打造了“和你一起生长”的教风,强调教师要以平等姿态陪伴学生成长;培育了“知礼、力行、乐学、健美”的学风,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通过师生平等对话关注学生情感需求,打破学科壁垒实施项目式学习,并借助毗邻未来科技城的优势构建“1.5公里社会实践圈”,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这一系列教育创新实践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学校获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校、浙江省智力运动特色学校、杭州市示范教科室、杭州市成绩突出少先队集体等荣誉,展现了课程实践与区域资源多维交互的突出成效,为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和睦童年:允一颗生长的童心

不久前,学校第五届开播节在全体学生的热切期盼中开幕。开幕式上,校长寄语全体学生:“让我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下规范的种子,收获成长的果实,让‘和’的基因在劳动实践中生根发芽。”随后,全校师生共同开启了一场富有教育意趣的实践之旅。技能展示区,学生们整理书包、包饺子、缝纽扣,展劳动技能;和美农场里,学生们松土、播种、浇水,体验农耕乐趣。

作为学校“和教育”理念落地的特色品牌活动,开播节已成为浸润学生心灵的重要育人平台,深刻体现了学校“允一颗生长的童心”的办学理念,也让“和而有序、睦而共生”成为学校“和教育”理念在德育领域的深度表达。

学校将德育与美育、文化相融合,打造了和睦广场、和泽长廊等文化景观,营造温润育人的校园氛围。为了全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学校积极开展节日仪式、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护航等多元活动,带动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尝试,同时配合校园广播、和睦在线等平台,让文化育人与环境育人协同共融,构建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德育生态,推动学生健康、全面、有个性地发展。

育人实践不局限于校园,也延伸到了家庭和社区。学校制定了“和睦·芯”学生综合评价方案,构建了“和睦·家”共育体系,不仅围绕节气劳动、传统文化、志愿公益等主题开展亲子实践活动,实现德育活动家庭化、生活化,还通过家庭教育课堂、社区服务站等让家长、社区、学校同心聚力、共担责任,织密全环境育人网络。这一系列举措,为学生们创造了更丰富、更有温度的成长环境。

和润课堂:构建学习共生引力场

在校园里观察春天的变化,制作一张观察记录表;和家人一起动手做一道春天的美食;面对镜头,自信大胆地拍摄一个视频,向老师同学推荐自己心中的春游好去处……草长莺飞的春日,学校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展的系列化项目式学习与春分节气相遇了。学生们通过观察物候变化、体验农耕文化等活动,感悟着节气文化的独特魅力,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也获得了提升。

节气课程的创新实践,彰显了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在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学校立足“和教育”理念,构建了“和·合”课程体系。以“平和敦睦,知行合一”为校训,打破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授与实践应用的割裂,构建了“认知深化”与“行动实践”双向互动的教育生态,课程体系涵盖健行、思达、创新、实践四大课程群,通过“知课程”(理论认知)与“行课程”(实践应用)双轨并进,实现知识与行动的有机融合。

为了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学校还创建了“引力·和润”课堂教学体系。该体系立足学科特点,打造了“引力润泽”语文课堂、“引力润思”数学课堂等特色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开放、互动的学习场域,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实施中,以目标牵引力明确学习方向,以思维驱动力促进深度学习,以技术支撑力拓展学习边界,同时借助AI技术实现跨学科融合,使课堂教学既扎根学科本质,又联通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此外,学校还依托名师工作站,通过磨课研讨、课例研修等方式,推动“引力·和润”课堂落地。近年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3位教师在杭州市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二等奖,10位教师在区级赛事中获奖;教师华颖开发的“杭州土特产”课程入选杭州市地方课程优秀资源。

和创未来:探索教育新航向

“老师说,未来,AI会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和AI一起发明‘会呼吸的作业本’,写错字时会自动弹出教学动画,考满分时会绽放电子烟花!”参与学校组织的AI体验活动后,405班学生张笑安在作文里展开了对未来的畅想。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围绕“AI科普+AI学科+AI科创”这一主题,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将AI教学、科学科普等融入学科教学,助力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

除了奇迹创意、编程等科创类课程,学校还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教师一起,开发了校本课程“AI大模型之我眼中的余杭”和“AI大模型之IP形象设计”。比如,学生可以利用AI分析良渚、径山茶等关键词,得出AI眼中的余杭文化词云图。这些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AI文本生成与数据分析的基本能力,更培养了他们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感。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的科创素养,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AI与创新教育的相关培训,打造“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双师型团队,让教师在AI技术、项目教学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和指导水平进一步提升。

目前,学校成功创建余杭区科创特色学校,贤和校区也被设为余杭区科创教育研究院分院。通过引入智能化系统,学校为周边学校提供场地与设备支持,确保教育管理与教学活动的智能化、精细化,也为科创教育提供了技术保障。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