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抒雯
日前,由桐庐县教育局与开化县教育局联合主办的“钱塘江畔·小规模学校发展研究联盟”分会场活动在桐庐县瑶琳小学毕浦校区举行。来自两地的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小规模学校教育提质的新路径。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成为趋势。桐庐县域内山区面积占比超八成,至今义务教育段学校仍有30%左右是乡村小规模学校。早在2014年,桐庐便开启了县域范围内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之路,助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同质抱团,共享优质资源
瑶琳小学英语教师祁红玉每周都要在两个不同的校区上课,周一、周三、周五在高翔校区,周二、周四则在毕浦校区。作为学校的英语教研组组长,也是高翔校区唯一的专职英语教师,祁红玉的“走教”生涯已持续了近一年。“虽然辛苦,但是能把学校的英语教学氛围带起来,感觉很值。”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相对不足,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的专职教师较为短缺。2024年,县教育局将原来的高翔小学、毕浦小学和瑶琳小学合并为一所学校——瑶琳小学。“学校目前是一校三区的办学模式,校区之间可以共享教师。”校长孙华强介绍,除了英语学科,高翔校区的书法、美术、科学等学科都有教师“走教”,有效解决了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3所学校拧成一股绳,乡村小规模学校不再单打独斗!”孙华强说。
桐庐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叶亚春在调研中发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多数任教3门学科,其中,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多由兼科教师任教,专业性不足。“要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得找到适合小规模学校教学情境的教研活动。”从2019年起,桐庐开始探索适合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联盟机制。在这一联盟机制下,瑶琳小学(现瑶琳校区)、莪山小学(现莪山民族小学)和高翔小学(现高翔校区)这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率先打破校际围墙,基于相似的校情和班情结成联盟,从试卷命制、考卷评析和教学讲评3个方面入手,实现教育资源的互通有无。
叶亚春认为,相较于“强校带弱校”的模式,同类型学校的抱团发展,可以帮助解决同质学校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联盟内的学校可以共享教学资源、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在该联盟机制的推动下,近年来,桐庐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教学实践、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等方面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据统计,2023学年,来自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中,有48%参与过县级教研活动,42%有赛课经历,教师的自我内驱力在不断提升。
深耕小班化,共促课堂提质
“你的家乡有哪些美食呢?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在高翔校区的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季炜娣试图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记者看到,教室里的课桌被摆放成U形。尽管只有6名学生,但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很高。
班级学生人数偏少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普遍特征。1个班级通常仅有10余人,个别甚至不足10人。在叶亚春看来,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更应该在个性化教学、小班化教学上做文章。
莪山民族小学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副校长毛媚丽扎根乡村20余年,见证了这所乡村小学的一路变迁。“学生人数少不是劣势,反而是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契机。”
从2020年起,莪山民族小学就针对自然小班化的实际,开启了一场以“20+5X”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所谓的“20+5X”,是指一堂课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同时要求教师运用至少5种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来说,‘20+5X’是条硬杠杠。”毛媚丽说。
为了能让课改落地,学校还专门制定了“20+5X”高效课堂标准、“20+5X”高效课堂师生观察表等。课堂活动的时长、学生发言的次数、组织活动的形式等都成了学校评价课堂是否合格的标准。“目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几年的打磨沉淀,毛媚丽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表达欲望变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
因地制宜,办出各校特色
“深澳古村以水闻名,其古水系由溪、澳、沟、塘、井等5个既独立又关联的系统完美组合。”“乡村小导游”梁诗晗落落大方地向游客介绍着自己的家乡。梁诗晗是深澳小学五年级学生,却已有两年的导游“经历”了。
深澳小学地处江南古村落,当地历史沉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城镇化背景下,学校同样也面临着生源流失的困境。“留下来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学校德育主任张莹观察到,这些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也缺乏自信。
为了让乡土资源成为学校育人的财富,自2017年以来,学校先后开设了“我是乡村小导游”“江南古建筑探秘”等多门校本课程,并将其与语文、美术等多门学科相融合。写作课上,学生学习撰写导游词,锻炼写作能力;美术课上,学生为古建筑设计海报,培养审美能力。在课堂之外,学生化身“乡村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表达能力。
乡土育人,课程赋能。如今,在桐庐,一堂堂扎根乡土的特色课程正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注入蓬勃生机。莪山民族小学以“畲韵”为魂,构建起“时代畲娃”课程体系,让民族文化在校园焕发新彩;新合小学依托革命老区资源,打造红色研学课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毕浦校区则就地取材,开发“石慧”课程,引领学生在石韵天地中启迪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