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郑远)“山区家庭给孩子报名研学要考虑方方面面。现在县里就有规范、专业的综合实践基地,真是方便。”谈起近日孩子前往大均行知研训学校学习实践的经历,景宁畲族自治县第一实验小学学生金韩旭的母亲连连点赞。
和许多山区县一样,景宁面临乡镇小学生源减少、资源稀缺的情况。此前,当地对小规模乡村小学作了优化调整,促使乡村学生享受更优质均衡的教育。然而,调整之后,闲置下来的校舍资源如何盘活利用?
景宁因地制宜地将乡村闲置校舍资源科学规划整合,通过改造为综合实践基地等形式,探索以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为突破口,持续缩小“三大差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路径举措。大均行知研训学校就是结合县域教育实际,由闲置校舍改建而成的。
摸清底数是盘活闲置校舍资源的第一步。景宁建立起教育、发改、住建等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全县优化调整教学点“一校一档案”数据库,其中包含建筑面积、周边产业基础、建筑改造潜力等要素,为后续分类盘活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大均行知研训学校在原大均乡中心小学的基础上,改建出水域救援VR、航天体验、畲陶工坊等多个功能空间。学校还将周边伏叶村1.3万余平方米的闲置土地资源统筹规划,打造成户外实践体验区,已集成开发水稻种植、摇蜜体验、现代农业等7类体验区。同时,学校旁的国家级户外水域救援基地也成为学生们培养水上自救技能和基本救生能力的场所。
为满足大均行知研训学校日常教学需求,景宁按照“名师选调一批,骨干交流一批、转岗选考一批”的方式,配齐学校师资。同时,卫健、公安、银行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成为学校特聘导师,定期开展专项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还引入省内外专家团队精准指导项目培育,为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课程体系。以厨艺课为例,研训学校搭建了从四年级到九年级的阶梯式课程体系。校长梅金辉表示,目前学校已系统开发水域救援、畲味工坊、凤舞刺绣、畲耕种植等106门子课程,接待学生超1.3万人次。
“校舍根据不同情况也有区别,因地制宜、分类盘活才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景宁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闲置校舍资源在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预留用地以外,部分镇村教学点由于地理位置、占地面积等原因,将改造成农村文化礼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乡村治理,为村民提供更舒适便捷的公共服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