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4月29日 星期
科技之风刮进劳动课堂——
当“泥土香”“体力活”沾上AI味道

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教师和学生在校内阳光绿谷高科技种植园观察水培蔬菜。(本报通讯员 袁朝阳 摄)

□本报记者 张纯纯

“如何用生活废弃物蛋壳制作有机肥料?”嵊州市三江小学的一堂土豆种植课从向DeepSeek提问开始;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亭桥小学通过编程智控和机械臂系统,实现了校园农作物的自动采摘;在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学生在“AI助教”的帮助下,为校园中的鸟儿设计了一个温暖的家……随着AI技术蓬勃发展,这股强劲的科技之风,也吹进了浙江中小学的劳动课堂。

AI带来劳动课教学方式变革的同时,也催生了不少新的思考:AI在劳动课上究竟能扮演哪些角色?又会给教师教学带来哪些新挑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省内多所中小学校。

“最佳帮手”赋能劳动

4月下旬,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学生毛靖军像往常一样前往校内的太空智慧农场查看自己种植的番茄。信息大屏上的一条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长方形种植坑2所种植的番茄在2025年4月7日发现病虫害红蜘蛛,上次防治时间是4月8号,当前已超过防治周期,建议使用薄荷醇按1∶1000的比例兑水进行正反叶面喷洒。”

毛靖军连忙仔细观察番茄的叶片,果然在叶背上发现了多只红蜘蛛。他利用之前在劳动课上学到的溶液配置知识,顺利完成了防治工作。

在背后扮演“农场医生”角色的,是南浦实验中学自行研发的一套农场作物管理系统。平时,学生会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浇水频率、土壤湿度、日常农事操作事项等信息输入到系统中。基于这些丰富的数据源,该系统会运用AI算法模型,为每个种植区智能生成每日的操作建议,涵盖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摘等方面。

“不同学生种植的作物不同,生长情况也不同。有了这个系统,就能够更加精准地指导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太空智慧农场负责教师陈正豪说。

当AI进入劳动课堂,让其成为学生的“思维伙伴”、教师的“最佳帮手”,正在成为不少学校的共识。“在劳动教育中,人工智能是师生教与学的辅助工具,不能替代学生的劳动实践行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劳动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党委委员章振乐表示,AI可以帮助师生进行数据分析、提供丰富的劳动知识和资源、创建虚实融通的劳动场景等,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赋能未来新农人的培养。

让更多师生感到开心的是,有了AI的帮助,劳动教育也有了私人定制版。诸暨市陶朱街道西湖小学教师赵春娟介绍,借助GAI(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结合不同的关键信息,高效为学生定制差异化的劳动任务。例如在开展家庭种植计划时,根据学生家中环境差异,会分别给出“阳台迷你菜园种植计划”“桌面绿植养护指南”等任务。

个性化也同样延伸至评价端。嘉兴市长水实验学校有个劳动成长档案系统,会将学生平时记录的劳动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表,涵盖“校园劳动任务”“家庭劳动责任岗”“社区劳动服务”等多个维度,直观呈现每名学生的强项与短板。如果学生在“校园劳动任务”板块得分高,而“家庭劳动责任岗”参与少,那么系统就会自动推荐“清洁小能手”任务包,引导学生多做家庭劳动。

“这种‘千人千面’的智能化评价模式,让劳动教育从统一标准迈向因材施教。”嘉兴市长水实验学校劳动教研组组长顾芳芳说。

鼓励教师拥抱新技术

如何让AI技术这个“最佳帮手”在课堂中发挥出最大价值,成了摆在劳动课教师面前的一道新的课题。

“教师一定要有强大的内驱力去主动拥抱新技术。”在嘉兴教育学院劳动教研员林雅珍看来,一方面,AI时代背景下,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和劳动形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课教师在掌握传统劳动技能的同时,必须主动学习新型劳动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够熟练运用AI技术,来辅助自己的教学,达成学教方式的变革。

温州市洞头区大门新城实验学校教师陈展就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在他的课堂设计中,当前许多家庭使用的智能家居设备成为劳动课的“主角”。在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扫地机器人、智能洗衣机等智能家居设备后,他利用GAI,生成清洁、修理智能家居设备的互动式动画。在学生操作过程中,系统还可以进行实时指导和纠正,从而帮助他们正确掌握当下家庭劳动中的实用技能。陈展表示,用好AI能够实实在在增强劳动教育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用好AI,天台县坦头镇中心小学开展了教师信息素养“三阶段培养计划”:基础阶段组织教师学习传感器原理、数据分析基础等技术知识;实践阶段开展“人工智能+劳动教育”跨学科教研,开发出相关特色课程;创新阶段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AI应用探索项目。

该校劳动教育组教师吴朋娟颇有学习心得:“在过去的劳动课堂上,主要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现在要引导学生在AI辅助下发现问题、验证猜想。比如在分析种植数据时,我们会让学生对比AI预测结果与实际生长情况,在差异中深化对植物生长规律的理解。”

作为温州市人工智能标杆校之一,瓯海区实验小学集团学校一直深耕“人工智能+劳动教育”,相继开发了智能物流、智慧农场、虫脸识别等多个劳动实践项目。校长赵成木告诉记者,这些项目往往背后都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深度融合,这就意味着劳动课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增强自己的综合素养。

劳动教育初心不变

打开坦头镇中心小学学生王之恒的《“小小农科院”劳动日志》,在一次总结反思中,他写道:“虽然AI能帮我们分析数据,但看到自己种的生菜变绿时,那种快乐是机器给不了的。”

在章振乐眼中,这种快乐正是AI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中必须坚守的。“要让学生在出力流汗的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艰辛,从而学会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如何守护好这种“快乐”?赵成木认为,要让学校的劳动项目来源于学生的真实问题和需求,才能最大程度去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激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林雅珍对此深有同感。她介绍,嘉兴自2023年开始推行《劳动项目探索手册》,在每一劳动项目开展前,会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4个维度进行项目目标分析,并为学生提供适配的开放性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学生们一定是经过充分的头脑风暴和动手实验之后,再去利用AI技术,这样才能培养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劳动者。”

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新湖校区劳动课程负责人徐琪提到,当前的学校劳动教育比较关注农业生产劳动、手工劳动等,学生对于现代服务行业的体验较少,而目前不少服务业中包含智能化应用场景。因此,要充分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延伸劳动范围,拓展劳动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职业体验和专题教育,从而体悟现代服务业劳动对于创造便利、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