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 恒
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整体性跃升。近日,记者走访了杭州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郭东风表示,学校将牢牢坚持立德树人,锚定争创目标,守正创新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实干争先助推“双一流”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为助推“双一流”建设取得新突破,学校有哪些规划部署?
郭东风: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把牢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教育学、分子手性与生物医药交叉学科两个一流学科建设,制定实施争创“双一流”建设行动方案、服务杭州发展行动方案和5个配套文件,形成“1+2+5”制度体系;聚焦学校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制定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施方案,清单化、项目制推进改革。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牵头成立市属高校思政教育联合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探索家校社协同思政育人实践,发挥沈钧儒历史资料陈列馆、服务保障杭州亚运资料陈列馆等各类展馆的育人功能,着力打造具有杭师大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成立李叔同美育学院,坚持科学之美、人文之美、艺术之美“三位一体”的“大美育观”,着力探索构建真善美一体的大美育教学体系。
三是坚持精准聚焦,深化改革攻坚。坚持“四个面向”,锚定“双一流”核心指标,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这个主攻方向,推进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构建,完善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人才“三个重大”培育机制,加强“2+2”学科平台特区试点建设,力争实现新突破。坚持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人才团队考核试点、绩效工资改革等稳步推进,凝心聚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记者:作为以师范教育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如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进一步提高师范教育办学质量?
郭东风:我们是师范大学,是培养教师的地方,是教育教育者的地方。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尤为必要,任务也更为紧迫。学校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不断强化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着力培育“人师”和“经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一是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生源质量、建设条件、育人成效等,着力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专业发展体系。学校20个在招师范专业中,有13个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加快推进专业调整优化,今年将停招9个本科专业。近年来获得师范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个。
二是创新培养模式。作为教育部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单位之一,学校从2020年开始“本硕一体化”招收历史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硕衔接试验班)和物理学(物理学+教育技术学本硕衔接试验班)学生,培养了一批复合型教师。以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建设为契机,每年设立40个“AI+”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推动每个学院打造3~5门“AI+教育”精品课程,力争做到“AI+”课程专业全覆盖。深化学生领导力提升计划,学生在“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中屡获突破。
三是以落实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为抓手,出台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实施办法。将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将培育弘扬教育家精神纳入教师培训、师范生始业教育等必修内容,每年举行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月,不断浓厚“爱心当先生、诚信做科研”的良好氛围。
(上接第1版)
四是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引领,以推进师范专业认证为抓手,实施“三位一体”招生考试改革,推进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不断强化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养成教育。
记者:学校如何聚焦“顶天”大文章、“立地”新画卷,在服务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多担当?
郭东风:我们坚持“顶天”“立地”双轮驱动,着力做好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创新浙江建设等大文章。
一是围绕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上多出标志性成果,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培优计划”实施,发挥学校人文社科传统优势,力争推出一批高质量成果,助推文化强省和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二是围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聚焦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一老一小”民生服务等,持续深化融合型“高校+”区域集团化合作办学,深入推进婴幼儿托育服务研究与实践,深化杭州足球学院建设,加快推动附属医院转型升级、建德医院争创三甲等,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多作贡献。
三是围绕创新浙江建设,聚焦“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先进计算中心、国际意识与认知研究中心等校级公共平台,为推进重大人才、重大平台、重大成果培育赋能。以校地共建省“千项万亿”工程“科创岛”为契机,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重组,力争在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推进校院企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四是围绕开放强省建设,以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再认证、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整改为抓手,不断完善国际化办学体制机制。成立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高质量举办中国—加勒比文明互鉴交流会,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数字贸易产教融合发展联盟。
记者:围绕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学校下一步有哪些重要举措?
郭东风: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以师生为中心,聚焦师生“关键小事”,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提质“一校一策”项目实施,全面改造智慧教室,创新重塑一站式学生社区,努力让师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深化数字赋能,推进“数智校园”建设,重点推进网上办事服务大厅、协同育人平台等数字化场景建设优化,着力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是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动力,大力弘扬“六干”精神,持续深化“狠抓落实年”和“能力提升年”主题活动,一体推进学、查、改、促,以实干争先的过硬担当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深入践行“民呼我为”,开通“师生直通车”,提升党员干部守正创新的能力和本领,以风清气正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
三是以守牢安全为底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安全稳定责任落实机制。以“校警驿站”建设为基础,加强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统筹健全“大安全”保障体系,为师生工作学习创造安全、安定、安宁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