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述评观察能力是其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
□浙江师范大学 斯航峰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述评观察能力至关重要。它指的是教师在观察学生数学活动时,能够识别出有意义的事件,将其与一般的教育原理联系,并对其进行解释的能力。具体来说,这种能力通常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鉴别,即甄选出数学活动情境中的重要(有意义)事件;其次是分析,利用个人知识经验对当前事件进行推理;最后是联结,将具体事件与支持策略建立联系。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述评观察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些问题,笔者将借助数学观课活动及相关案例进行解读。
一、难以观察和鉴别有意义的事件
(一)缺少对学生行为的甄别
教学述评观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许多教师尝试用白描的手法翔实地记录学生活动行为,但大多停留在“为观察而观察”的阶段,观察目的指向不清晰,不清楚自己要观察什么、想发现什么和期望解决什么,难以围绕观察目标有意识地甄别关键信息,在文字描述时缺少指向观察目的的关键性细节。此外,许多教师还缺少进行连续多次、追踪观察的意识,仅满足于单次观察。
(二)观察多个对象时识别困难
当观察对象为单个学生时,许多教师容易聚焦观察,观察描述也往往更全面、深入。例如,在观察一个学生解决“搭配中的学问”问题时,教师能结合学生的建构过程“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进行较为细致的描述,观察较为聚焦。然而,当观察对象为2个及以上学生时,教师难以同时识别并关注所有学生的行为,容易出现流水账式的观察描述。这主要是由于多个观察对象的交流互动使观察的信息量剧增,加上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有效分配注意力的能力较弱,从而给观察带来巨大挑战。小学数学基本课型主要有新知探究课、练习巩固课、复习整理课和思维拓展课。访谈中,有教师表示,新知探究课是以建构新的数学知识体系、教授技能与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学生与材料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频率很高,让他们应接不暇。加之新知探究的环节比较开放,教师常常在中途无意识地更换观察对象,观察聚焦能力较低。
二、观察分析缺少理论渗透和多元视角
(一)分析浅表化,缺乏专业理论依据
观察分析是体现教师教学述评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运用、迁移已有经验和专业储备开展分析与解释。一些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解读停留在对现象的表面描述上,不仅缺乏深度的原因分析,还缺少科学的理论支撑。教师需要学习和把握各年龄段学生在各类活动中的发展水平、特点及发展路径,才能从专业层面提升分析与解释学生活动的水平。
(二)分析视角单一,缺乏多角度思考
一些教师对活动案例的分析视角比较局限,大多集中在技能发展、材料使用、交往水平几个常规性角度,缺乏多角度思考与分析。如在建构活动中,教师分析时更容易关注学生建构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互动交往能力。这是由于教师缺乏学生整体发展的教育观,因此难以从多元视角分析。
三、支持策略与观察分析脱节
将教师教学述评观察沿着“鉴别—分析—联结”的逻辑脉络进行审视,会发现部分教师推进支持策略的方式较为空泛,缺少实践操作价值,往往会生搬硬套一些“万金油”的教学策略来应对。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提出了“用科学正确的观察方法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长方体模型及生活中常见的相同形状物体,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让学生以小组报告观察结果,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教师还可以将长方体摆在角落或叠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的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的认识。通过比较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正方体同样有这些特征,不同点就是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正方体的概念。只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支持策略,教学述评观察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