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4月8日 星期

“人在哪里不重要,有实质贡献才重要”
——浙江高校探索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机制纪实

□本报记者 张纯纯

在杭州,浙江大学和杭州市萧山区政府共建科创中心,围绕产业所需的科研方向,浙大的科研人员同时兼任科创中心的研究员;在宁波,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担任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高校的兼职导师,联合培养产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后备力量……让人才能够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有序交流共享,浙江一直在行动。

随着加快建设创新浙江的路线图愈发清晰,如何进一步扩展人才交流共享规模并放大其质效,成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为此,浙江发布了促进人才交流共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相关政策,并提出2025年要实施校院企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计划,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高能级科创平台全部建立人才有序流动共享机制。

当人才故事迎来新篇章,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纷纷主动拥抱新变化。近日,记者走访了省内多所高校,探寻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计划如何在高校落地生根——

因校制宜,打通体制机制堵点

3年前,博士刚刚毕业的於俊宇正为求职奔波,一则来自浙江科技大学LHD海洋能研究院的招聘启事让他眼前一亮。

该研究院由浙科大与杭州林东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当时所招聘的岗位给予浙科大的高校编制,主要在研究院进行科研工作,成果也能直接在企业进行转化。这样的双聘机制与於俊宇的职业规划不谋而合,于是他立马投递了简历,“之前的学习经历一直比较偏向于理论研究,特别希望能够将自己所学与一线产业真正结合起来”。

入职后,於俊宇也在不断感受着双聘身份带来的利好。对于像他这样的青年科研人员,浙科大采用“一人一策”的方式考核,对其教学工作量不作直接要求。与此同时,於俊宇又能在企业直接参与一线研发,比如他参与研发的全球最大单机1.6兆瓦模块化潮流能发电装备已成功下海并网运行,成为中国发展海洋绿色能源经济的生动实践。

和浙科大一样,为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这篇大文章,我省不少高校早早开始探索“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人才引育新模式,让人才无论在哪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能使用。例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杭州市滨江区设立研究院,针对区内企业需求集中的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汇聚学校6门优势学科的10多支科研团队,目前已和3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促进人才互聘共享。

然而,伴随着人才的成长,一些共性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比如:人才政策与户籍、社保挂钩,不迁户口、不在当地交社保就享受不到政策;用人单位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有制约,流动共享的办事流程长、手续烦琐,等等。其中,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呼声最高的便是跨组织之间的科研成果互认问题。

及时雨来了。2024年8月出台的《关于促进人才交流共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保障人才流动权益”“加强科研项目支持”“加强人才计划支持”“完善编制保障机制”等多条支持政策,为打通体制机制堵点指明了方向。

在该文件的基础上,12所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率先完成了实施细则的制定。比如,浙江理工大学的实施细则根据学校近年来人才交流共享的实际情况,对互聘人才资质、科研成果归属、工作业绩考核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明确。在成果互认方面,浙理工提出,只需要双聘教师的产学研经费有一定比例用于学科建设,其在派驻单位兼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工作考核等的重要依据。同时科研人员在科研院所、企业兼职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可以以学校名义署名发表论文、成果报奖,有关成果还可以纳入对科研院所、企业的业绩评估评价。

与此同时,此前教师赴企业兼职或服务只需要在校内进行备案,现在科研人员、派出单位、派驻单位三方之间需要签订协议,明确兼职期限、职责任务、考核管理、薪酬待遇、保密义务、成果归属等事项,并由派出单位报同级人力社保部门备案。

浙理工人事处处长杨晓刚说,每一份三方协议都是独一无二的,高校、人才、企业或科研院所需要来回探讨很多轮,才会确认每一项条款,“把工作都做在前头,明确了三方各自的责权利后,就能避免后续扯皮”。

三方共赢,让“互聘共享”走深走实

实施细则出台以来,杨晓刚的电话和微信不断接到各类咨询。

一些曾经因为职称评审等问题不愿到企业服务的教师,看到政策松绑后,打消了后顾之忧。记者在浙理工校内平台上看到,仅采访当天,就有两名教师提交了申请。

更让杨晓刚激动的是,不少来自企业的高层次人才也主动找上了门。他坦言,此前由于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学校从企业引进的国家级人才仅为个位数;现在有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后,在相关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这一条引才之路有望变得更加畅通。

来自汉尔姆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的国家级领军人才李华(化名)成了浙理工出台实施细则后,第一个与学校正式签订三方协议的“产业教授”。李华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进入高校,是想将企业真实的需求带到高校,精准对接高校科研成果。同时,一些长周期、基础性的科研项目也能在高校找到更适合的土壤。

在签完三方协议,对工作条件和津贴、仪器设备使用、科研项目申报及绩效奖励、兼职教授聘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明确后,接下来浙理工还会为李华配备科研团队和资源,李华也会深度参与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工作。李华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桥梁,加强校企双方的互动,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在产业里“最能打”的综合技能,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必须要实现三方共赢。”浙科大人事处处长郑军认为,做深做实“互聘共享”计划的前提是校院企三方都能够从中有所得,但不能互相争利。据介绍,浙科大计划与企业共建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流动共享平台。研究院将建立由高校、企业等多元协同的管理架构,整合高校双聘人才、企业技术人才,形成科研攻关的“大兵团作战”,从而建立起“企业出题、高校答题、项目驱动、平台赋能、政策支持”的长效机制。

在省域层面,浙江支持“双十”平台(10家省级实验室、10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与主攻方向相近的高校开展学科联建、人才双聘。截至2024年10月,“双十”平台已从高校及部分重点企业双聘人才520人,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1200余人,招引博士后700余人,有效实现了学术界、企业界人才互通。据悉,2025年浙江计划选派“产业教授”“科技副总”千名左右。

不断探索,培育更高质量的人才生态

作为一名双聘人才,浙理工教授吴金丹见证了很多共赢时刻。

依托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吴金丹团队陪伴着几家初创企业一步步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在不同阶段为其解决不同的发展难题;吴金丹牵头的“超高强高模UHMWPE纤维及其防弹防割复材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平台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累计留在绍兴工作的比例超三成,成为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2023年数据显示留绍毕业生起薪高于绍兴纺织行业平均水平23%……

因此,吴金丹期待着有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双聘队伍中,从而建立起一支交叉融合的科研人才队伍。“很多时候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单独依靠某一学科就可以,而是需要多学科教师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为当地企业服务。”

在采访中,不少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互聘共享”,聘只是第一步。当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双聘队伍后,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增强政策落地的适应性,都在考验高校的智慧,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科技、人才相关部门要联合起来,不断改进科研和人才考核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产业贡献、社会贡献。

由浙大举办的良渚实验室以打造“双创博士学院”为载体,创新“双创+双聘”人才队伍建设。优秀的博士生、博士后从创新创业大赛脱颖而出后,可以入职良渚实验室,并继续推进项目转化,每个项目可以获得100万~200万元不等的经费支持。浙大教授、良渚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欧阳宏伟表示,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下,体系内看的是有文章、有项目、有专利,社会层面看的是能卖产品、能交税、能产生利润,两者在良渚实验室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

一个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人才交流共享生态在浙江逐步成为现实,真正实现了“人在哪里不重要,是哪里人也不重要,有实质贡献才重要”。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