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3月14日 星期

探析乡村幼儿园园本课程质量提升路径


●园本课程的深度积累与持续探索,有助于实现幼儿教育的向下扎根与向上生长。

□宁波市北仑区郭巨幼儿园 吴赛男

课程是撬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杠杆。宁波市北仑区郭巨幼儿园多年来依托“山”“海”“古城”等特色乡土资源,在地化开发“山海城”园本课程,不断激活发展内生动力,从乡村薄弱园成长为浙江省一级幼儿园。然而,在以高质量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深化园本课程,从有质量走向高质量是本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升级园本课程

(一)必要性

在园本课程建设之初,课程范式为课程能力相对薄弱的农村教师提供了行动支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路径依赖导致了教师思维的固化。在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现场时,教师习惯于依赖教研指导,按图索骥,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造成这种现象,在于教师未能形成真正的课程思维。

万物皆有其道,课程发展也不例外,它遵循一定的规律。无论是园本课程的资源开发、目标制定、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还是班本微项目课程中的幼儿兴趣捕捉、价值判断、经验梳理、问题分析、资源利用、探索实践与经验拓展,教师往往更关注当下的单个环节,缺乏对整门课程前后、上下的整体思考。通过园本课程的不断迭代,教师开始尝试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摸索课程的整体结构逻辑,逐步形成溯源性思维、宏观思维与管理思维。

(二)实践思路

基于对园所优势与劣势的分析,笔者发现本园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和较少的班级人数,这有利于项目化课程的开展;而劣势则体现在教师队伍的老龄化和师资力量的薄弱。针对这些情况,本园课程小组选择以资源研究作为切入点,并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是探索更短且更有效的课程周期,二是通过实施“以老带新”策略激活现有资源,三是“以新带老”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这样,教师逐渐减少了对教学支架的依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明确了当前的任务及后续的操作步骤,确保了心中有数、行动有策。

二、融合师资力量

近年来,本园教师队伍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导致课程实践在灵活性和思辨能力方面有所不足。当前,随着区骨干教师的加入和青年教师的补充,教师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面对新的师资结构,幼儿园需要实现师资力量的融合,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在课程链条上实现同频合力。

(一)赋能团队

课程管理层通过赋能团队,促进职能融合。在园长的引领下,幼儿园自主培养了两类人才:一是能够“上得去”的学术研究型课程设计人才,二是能够“下得来”的应用操作型课程实践人才。在资源调研、理论研究、集体教学、多媒体应用等多个领域,幼儿园都进行了人才储备。这样,每位教师都能在园本课程建设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优势位置,各展所长,各美其美。

(二)分析资源

每学年初,幼儿园教研训组与教师工会联合进行“山海城”园本课程特色资源的搜集与盘点,通过弄堂寻宝、马灯研学、参观非遗陈列馆、走访三十二台阶、寻找老物件、寻访非遗传承人等一系列活动,深入挖掘物质资源背后的精神价值。这些活动不仅联结了理论与实践,还为教师提供了课程实施的行动支架,并在共享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课程资源库的更新与扩展。

(三)合力成长

本园的课程实施层由青年教师担任实践先锋,同时以老教师作为后勤保障。新老教师协作,共同锚定“幼儿为本”的核心理念。其中,青年教师作为主力军,专注于资源分析、课程实践与成果提炼;老教师则作为助力军,专注于资源收集、班级管理与经验传授。在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氛围中,新想法、新策略、新技能源源不断地融入课程实施。在课程建设中,每位教师都有闪光的机会,都能感受到价值感与成就感。园本课程不再是青年教师的单独任务,而是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目标。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