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钗勤
“快看!这个镜子会变装!”义乌市东洲小学四年级学生方楷鑫好奇地点了点眼前的AR试衣镜,镜中的自己瞬间从校服切换成汉服,他试图呼唤同学一起尝试,然而小伙伴们早已散作满天星——有的围在文具展台前研究指纹锁文具盒,有的蹲在玩具展台前摆弄名人主题积木,“真好玩,鲁迅也变成积木人了”。他们乍看像是来春游的学生,可每个人都手握笔记本,沙沙地记录着自己的见闻。“很多大人以为我们是来逛展的,其实我们是来上课的。”学生喻思甜奔走在各个展位间,一会儿向负责人请教商品的设计原理,一会儿观察展位的陈列设计,“老师说整个博览会都是我们的课堂”。
破墙:把课堂搬到文化场馆
东洲小学位于义乌城东,周边文化场馆林立,有档案馆、美术馆、图书馆、国际博览中心等。但学校在调查中发现,仅有11.6%的学生会经常去这些文化场馆,而有65.1%的学生表示“从未走入文化场馆”。虽然坐拥丰富的场馆资源,但是学生与其近距离接触的意愿明显不足,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主动走进这些场馆开展实践学习,成为学校的课题。
2020年,东洲小学开启场馆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将文化场馆打造成第二课堂。学校将国际博览中心作为试点,通过在那里工作的家长牵线搭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商品陈列、定价策略和销售技巧。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展位的设计往往呼应着产品特性,洽谈区的舒适度和展示区的互动性都藏着学问。有了这次场馆学习的经验,在后来的校园展销会上,学生们现学现卖,支起摊位、制作价签、绘制海报……“这不就是项目化学习的过程吗?学生们把在场馆里学到的知识结合数学、美术、语文等学科知识灵活运用了起来。”教导主任吴灿灿表示。
场馆学习的效果得到验证后,学校大胆迈开探索的步子。联合档案馆开发“小脚丫‘义’起去寻根”课程,在美术馆打造“画里乌伤”课程,依托电视台策划“小主播进阶之旅”课程……一系列精品课程应运而生,将学校周边文化场馆资源有机融入教学。“把城市变成课本,是场馆课程的精髓。”负责场馆课程设计的龚晶晶表示。
共生:校社协同打造城市课本
学校以课程为载体,带领学生走进文化场馆后,协同育人的“接力棒”就交到了场馆运营方的手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亲近场馆、爱上场馆,不少场馆拿出了“十八般武艺”。
在定向音响和3D触摸屏的加持下,“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以7岁孩童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清澈见底的池塘边柳丝轻拂,塘上一群鹅悠然游弋,面对此情此景,骆宾王吟出了那首千古留名的《咏鹅》。除了骆宾王,宗泽、朱丹溪、陈望道等一系列义乌名人也以同样的方式“现身”。“这也太神奇了!”在义乌市档案馆“传奇义乌”展厅,五年级学生张静宁被生动有趣的人物介绍深深吸引,流连忘返。
为了吸引学生驻足,义乌市档案馆突破传统展览馆“实物+历史”的模式,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档案馆办公室主任王边边介绍,该馆综合运用机器人解说、触摸屏、影音动漫等多媒体技术,配合雕塑和实物陈列,旨在打造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
除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参观环境,义乌市档案馆还通过开展“培养百名‘小雷锋’宣讲员”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场馆运营,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场馆特点,亲近历史。
成长:在真实体验中发生
在持续的场馆学习实践中,学生们不断探索、体验、成长。
说起最喜欢的文化场馆,三年级学生商艺潇饶有兴味地分享起自己在义乌城市规划展示馆的见闻。走进这座展馆,他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义乌绵长的经商历史长河中。1∶1000比例的微缩城市模型直观地展现了义乌的城市面貌,逼真的“鸡毛换糖”雕塑再现了老一辈义乌人的创业精神。而最让商艺潇赞叹不已的,是用蜡像还原的朝阳门街道场景:卖布匹的、卖米的、卖火腿的……各色商贩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商贸往来如在眼前,蜡像群中仿佛飘出亲切的吆喝声。“通过这些场景,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义乌发展的历史,真亲切。”商艺潇感慨道。
六年级学生刘广煜则对义乌国际商贸城念念不忘。在走访商铺、完成调研问卷的过程中,商贸城宽敞的空间、丰富的货品和繁忙的交易场景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好多外国人来进货呢,义乌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刘广煜由衷地赞叹道。
从城市规划展示馆的昨日义乌到国际商贸城的今日义乌,从手摇拨浪鼓的敲糖帮到万商云集的国际小商品之都,义乌发展的脚步轻捷但踏实。参观结束后,学生陈子淇在手抄报里展示了自己眼中的义乌发展足迹:在她小时候,家里人买东西要跑很远,后来家附近的商店越开越多,还建起了商场,现在下楼就能买到东西。“以往没有留意过义乌发展的足迹,原来义乌在和我们一起成长!”
在场馆课程开展过程中,家长吕丹借着“亲子联学”的机会,亲眼见证了女儿的收获与成长。她陪女儿走进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引导内向的女儿运用所学知识与商户展开交流,完成课堂任务。看到女儿从胆怯退缩到鼓起勇气向商户了解销售模式、讨论顾客喜好,表达越来越自然顺畅,吕丹感慨良多:“看到孩子终于迈出了这一步,我为她感到激动和骄傲。我们家长也跟着长见识了,了解了小商品博览会的运作模式,收获满满。”
在吴灿灿看来,每个场馆都蕴藏着独特的育人价值,“这种沉浸式的现场体验,往往能带来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正因如此,对场馆课程的未来发展,师生都满怀憧憬。学生张佳睿迫不及待地想要参与课程设计,让“学什么、怎么学”都由自己做主。校长丁志平则表示,将继续深挖周边场馆资源,同时丰富课程学习方式,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便捷的场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