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3月7日 星期

立足乡情资源开发劳动课程的策略


●立足乡情文化开发劳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怀,赋能劳动教育发展。

□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冯家小学 邢艺馨

乡情作为民族精神和物质实践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江浙地区有着悠远的耕读文化传统。笔者执教的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冯家小学地处海曙区奉化江西岸冯家村,自然环境优越,是一所赓续乡土传统的百年老校。这里地域特征鲜明,农耕底蕴深厚,劳动资源丰富;周边工厂林立,勤工务农氛围高涨,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组织学生参与广泛的跨学科实践提供了便利。

一、搭建渗透式乡土实践场

劳动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要实现劳动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实践为核心。

(一)践学并行,提升能力

劳动教育要以课堂为基础,结合实践深化学习。基于劳动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学龄特点,开发校园及周边的劳动实践基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初夏时节,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学习了杂草的特征后,前往农学基地参与农田除草实践。通过从书本到实践、从课堂到田园的过渡,学生以农耕实践体会劳动的艰辛,厚植求真务实的乡情传统。这种“学中做、做中思、思中长”的模式,形成了劳动教育的完整闭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素养。

(二)推己及人,塑造品质

劳动项目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的目的是提升个人的生活幸福感,服务性劳动则体现了乡情文化中的奉献精神。学校依据中小学劳动达标清单,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自理能力比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同时,学校在校园内设立了多个志愿者服务岗位,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清洁、垃圾分类、书吧整理、节能检查等劳动实践中。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而且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了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二、跨界融合,开发“劳动+”项目化活动

(一)跨学科体验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因子”。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并以项目化的方式推进劳动实践,有助于实现课程融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功能。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竹节人》一课时,动手制作竹节人,从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在科学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试验田,亲手操作自动浇灌器,体验现代农业生产工具。在美术课上,学生设计并制作风筝,并尝试放飞,从而体会创造的快乐。

(二)跨行业体验

学校以学雷锋日为契机,通过线上活动广场组织活动,让少先队员与党员、团员携手,积极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垃圾分类、清理河道、更换楼道破损灯泡等。学生们的实践活动从服务校园延伸至建设家园。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也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三、因时而动,打造乡土特色劳动教育

(一)顺节气

学校农学基地的活动设计遵循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例如在惊蛰时节举办开园节,小满时节组织除杂草活动,秋分时节举办丰收节。同样,校园劳动周的活动设计也充分考虑了时令和节气。例如,在十月份的劳动周比赛中,教师设计了剥石榴、剥柚子等比赛项目,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让他们品尝到时令美味。

(二)激兴趣

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非常快。教师可以通过抓住流行热点和网络热词,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当《挖呀挖》这首歌曲在校园中广为传唱时,学校组织学生每人养护一盆花,研究其习性,观察其变化,并记录其成长过程;在龙年到来之际,手工龙制作成为热门活动,学校鼓励学生选用个性化材料来制作手工龙,并鼓励他们用手账形式记录选材的灵感和制作过程,同时在班级中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

(三)办竞赛

竞赛能够赋予学生极大的驱动力。备赛打卡、班级选拔、校际竞赛等环节,可有效激发学生刻苦训练。学校可找准契机,组织主题鲜明、富于童趣的劳动比赛以调动学生兴趣。例如:“重走长征路”活动通过编织草鞋、缝补被面等劳动竞技,让学生在汗水中体会革命艰辛;新春美食争霸赛以年夜饭厨艺比拼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民俗;金秋丰收节通过削苹果、剥柚子等趣味赛事,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家乡物产的丰饶。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