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2月28日 星期

以“大实践观”推进法治人才培养


□郑曙光

宁波大学法学专业在近10年的教学实践中,注重以“大实践观”为理念,以功能块链为特色构建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具有法治人才培养教改特色的创新经验。

一、以“大实践观”理念探索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大实践观”理念是指通过在法治人才培养中对学界与业界、理论学习与技能养成、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职业素养与人格塑造等相关因素的思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搭建学界与业界、学科与行业、学业与就业的桥梁,进而探寻法学专业实践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为更好地连接学界与业界,宁大法学院充分运用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基地、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人才培养接通业界所需;为更好地连接学科与行业,建立起育人单位与实践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协作平台,与行业的协作平台数量逾30个,兼职导师人数超过100人;为更好地连接理论学习与技能养成,采取“大军团集成”的方法,强化教学主管部门、导师创新团队等在学与研、学与赛、学与用之间的协作;为更好地连接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注重以制度、协议促进实习与实践落到实处。

以“大实践观”理念推动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能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类型更加丰富、时间更加充分,增进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激发学生以“需”补学,以“用”强学,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以功能块链为特色推进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功能块链是指在法治人才培养中,坚持以德法兼修为核心,以“三导联动”(导德、导能、导业)为培养过程,以“三优路径”(优化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双师型”师资结构、优化教竞融合模式)为培养路径,以“四环协同”(师生协同,校内外协同,课内外协同,教、训、赛协同)为培养机制,进而形成“培养过程”“培养路径”“培养机制”三大块链。块链的基础是“块”,“块”代表着一定的内容与要求,“链”则是将各“块”有机融汇。

为推动功能块链建设,一是要以课程思政、实践思政为重点强化实践教育的功能发挥,推进法治人才人格塑造与品行养成;二是要建设“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全真教学”的递进式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真实验与仿真课程软件;三是要深化实践性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推动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和针对非诉讼行为的演练教学;四是要建设“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实践教育教学品牌,打造“真实审判进校园”“法官论坛”“检察官论坛”“律师论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利用“法律大篷车”“党员先锋小站”送法下基层;五是要优化教、研、训、赛融合体系,持续推进“挑战杯”“理律杯”等法律职业能力竞赛,构建起教、研、训、赛融合机制;六是要优化“双师型”师资结构,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有实务能力教师。

三、向改革要实益,以改革促增量

经过10年改革实践,在专业建设上,宁大法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浙江省高校“十三五”优势专业、宁波市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品牌专业)等荣誉。

在综合能力培养上,学生近5年法律职业资格证通过率高达70%,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竞赛、浙江省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等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高级别竞赛奖项数居省属高校法学专业前茅。

在教学能力上,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涌现出一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思政教学案例获省级优秀成果奖;《非诉讼法律行为演练》获得省级优秀教材奖;《一课三品:经济法学国家级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法治情商与智商“双商融合”:德法兼修的卓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宁波市高等教育教学突出成果奖。

(作者系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