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12月3日 星期

校园邂逅千年非遗


编者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浙江是非遗大省,更在努力迈向非遗强省。非遗传承,教育何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之际,本报推出《走好非遗传承路 “浙”里薪火正旺》栏目,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陈嘉琦

杭州市莫干山路小学近日举办“运河遗珍”智能乐创节。一、二年级学生化身“小河长”,积极提出保护运河的相关建议;三、四年级学生在探寻伞韵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五、六年级学生分别担任运河“生态观察员”和“水利工程师”,深化对运河生态保护和科学利用的理解。这一融合科技、运河、非遗等元素的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

从了解非遗到传承保护非遗,这背后是浙江各中小学校充分挖掘区域内非遗,打造校内非遗场馆,开设非遗课程,活用校外非遗资源的探索与实践。

非遗场馆成为育人空间

在杭州市求知小学一隅,“片庐”安然伫立。它是一座古陶瓷标本博物馆,也是非遗项目锦灰堆拓技艺互动体验馆。

“片庐”里,一墙古瓦、一架古砖、上千枚古陶瓷片,展示着古陶瓷近万年的演变史,处处都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非遗的魅力。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赵士华是“片庐”的主人。身为锦灰堆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希望带领学生于金石拓印中观千秋。2018年,在学校的支持下,赵士华把个人收藏和研究转化为校园美育资源,精心打造“片庐”,开设“古瓷新语”课程。

“校园里的非遗场馆不仅是博物馆,更是教学场所,它的格局设计是有讲究的。”赵士华告诉记者,在设计“片庐”布局时,他走访了省内各中小学非遗工作坊,发现这些工作坊的非遗体验区与作品展示区多数是分割的。

于是,他有意打通“片庐”内古陶瓷标本鉴赏区、锦灰堆拓技艺体验区及学生作品展示区。瓦当墙上,与学生视线齐平的是多见于江浙沪地区的宋代花卉纹瓦当,这是摸得着的“宋韵”;古陶瓷标本展示柜里设置相关问题,引导着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思考……依托“片庐”,传承与保护锦灰堆拓这项技艺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而在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学生发展处副主任陈泽看来,校内非遗场馆既具备强大的功能性,也是学生放松的好去处。学校在打造“非遗文化中心”时,除了打造6间温州地方非遗课程功能教室、精品陈列室“存臻阁”,还额外开辟出小型竹丝镶嵌作品展览馆。其中,部分功能教室仅以挡板阻隔,可依情况灵活改变空间大小。“有不少学生愿意在学习间隙来馆内观赏作品、进行美术写生,在感受作品古韵的同时放松心情。”陈泽说。

在浙江,各地中小学校深挖区域非遗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非遗育人空间:为让婺剧文化融入校园,江山市石门小学打造“一馆一廊”特色育人空间;作为黑陶烧制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吉水小学专辟“非遗文化客厅”,摆放各代传承人及学生的黑陶作品……

多元课程传承非遗文化

课堂是进行非遗教育的主要载体。除建造非遗场馆外,浙江各校开设了丰富的非遗课程,让非遗在校园里扎根。

当记者到瑞安市湖岭镇中心小学“古法造纸体验馆”时,学生们正在学校副校长、古法造纸授课教师张远高的指导下学习南屏纸制造技艺。这是该校开设的“纸山文化”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纸山文化”课程?古法造纸项目负责人、学校副校长何建敏告诉记者,在瑞安湖岭、芳庄、林川一带,造纸业历史悠久,但随着城市发展,“纸山文化”正面临逐渐消失的风险。为让“纸山文化”重焕活力,自去年10月起,学校建造了“古法造纸体验馆”,迁建了青石纸槽,并精心打造了非遗特色课程。

“要让枯燥的造纸文化真正走进课堂,并受学生的喜爱并非易事。”何建敏说,学校在依托“古法造纸体验馆”开展古法造纸实践课的同时,还推进非遗课程跨学科学习。语文课上,三年级学生学习课文《纸的发明》了解造纸知识后,可在体验馆初步体验古法造纸技艺;美术课上,五年级学生在美术教师林建兴的指导下,通过塑料水槽进行简易造纸,制作别出心裁的花草画、版画。

在张远高看来,非遗传承不能仅停留在体验上,更重要的是传承。因此,学校把古法造纸“捞纸”环节列为四至六年级劳动素养测评项目之一。测评前,各班学生会在教师指导下分批到体验馆练习。该校不少学生表示,学习了解古法造纸相关知识后,对家乡的古法造纸技艺越来越熟悉了,也逐渐爱上了它。

在非遗课程建设上,还有不少学校不断为课程注入新意,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岱山县高亭镇高亭中心小学推进非遗项目“打莲湘”项目化学习,把这项非遗技艺融入音乐、体育、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多门学科;杭州市求知小学打造“古陶瓷标本博物馆”课程,让学生在古陶瓷标本模拟考古过程中感受历史的魅力;等等。

盘活资源让非遗“活”起来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干窑中学坐落于“千窑瓦都”干窑古镇,早在2010年就已常态化开展“玩转陶吧”“京砖制作体验”等非遗课程。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开展,校内工作室空间不足、条件有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于是,学校与一直合作的干窑镇京砖制作非遗传承基地沈家窑共建京砖制作校外实训基地。

如今,干窑中学在沈家窑实训基地拥有一间160平方米的劳动教室,教室配备多类京砖制作工具及设备,可供学生沉浸式体验京砖制作的各个环节。每学期,学校按课程组织学生前往实训基地,聘请非遗传承人、沈家窑负责人沈刚指导学生制作京砖、雕刻泥塑。“在沈家窑,学生可以与泥土真正亲密接触,与专业烧窑人深入交谈,这是单纯的书本教育无法做到的。”干窑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舒祖梁说。

除了建立校外非遗实训基地,不少学校还选择聘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以弥补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绍兴市袍江小学教育集团车恂如校区有一个“平湖调班”,在绍兴平湖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玉英的教导下,一届又一届“平湖调班”的学生几乎人人都能手抱琵琶,娴熟地演上一曲古雅的平湖调。在教学过程中,王玉英结合年幼孩童无法理解佶屈聱牙的唱词,对古朴的唱调常常只有3分钟热度的特点,在保留平湖调本味的同时,对说唱形式进行了创新,改变以坐唱为主的传统,在少儿平湖调中增添了一些动作表演。

同时,全省各地还努力拉近非遗与学生的距离,让大家愿意去探访、去触摸、去体验非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辟传承体验中心和展示教育拓展室,推出非遗体验活动和系列研学课程,暑期还开设了地市非遗研学专场;今年9月以来,金华开展“非凡同学”非遗普及系列活动,开设了“阳光讲堂”非遗普及课与“非凡同学”非遗体验课。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