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
绍兴上虞区: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护航学生阳光成长


□绍兴市上虞区教师发展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

10月19日,由绍兴市上虞区教师发展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上虞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成长赋能专题培训班正式开班。培训分为两期,覆盖全区教师。首期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主题为“心海导航·智驭情绪·自我超越”,旨在提升参训教师的心育认知水平和心理干预实操能力,帮助学生成就更好的自己,同时为教师减压赋能。

上虞区是全省较早开始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县之一。近年来,为进一步完善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上虞区教体系统协同社会多方力量,不断加强对区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建专家团队送教等方式,精准服务区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用“心”护航学生成长。

搭建一个平台

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育

在上虞区丰惠中学,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聘督导师陈默正在作讲座《提升教师素养,关注学生成长》,现场座无虚席。教师们不仅认真聆听专家的讲解,还积极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讲座结束,依然有许多教师走向专家,继续着未完成的讨论。

随着心理问题不断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角色。为了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疏解,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上虞区教师发展中心策划了这场面向全区教师的培训。

“除了抑郁、焦虑,我们在省测中也发现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等问题,这些都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这场培训不只针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是希望通过心理专业知识的分享和交流,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和专业实操能力,也希望它成为一个平台,持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多学科的融合。”上虞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应天栋说。

参加本次培训的教师有近4000人。为缓解工学矛盾,培训主办方采取了线上线下混合研修的模式,并将全区参训学校根据位置划分为6个学区,既方便教师就近参加面授,也为未来开展经验交流和团队研修架起了桥梁。

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专题设置方面,除了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提升方面的课程,还针对教师普遍关注的学生青春期心理、危机处理实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方式方法等安排了专家讲座和小组讨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师、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郑蓓蓓的讲座《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让参训教师学到了许多实操性很强的危机应对策略。嘉兴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省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嘉兴市心理名师孔宁则带领教师们对积极心理学进行了剖析,并传授了如何将其运用于学科教育的方法。教育学博士、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陈尔胜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与在场教师深入探讨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被看见……

参训教师们纷纷表示,在专家的引领下,自己不仅学到了化解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更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会继续探索如何把心理学知识融入自己的教学,并熟练运用到班级管理及德育工作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心”环境。

打造一支团队

支撑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4月,上虞区的一所中学迎来了一辆特殊的“阳光巴士”,来自区心理、卫健、法律等领域的专家一同走进校园,用拓展游戏的形式,为学校300多名初三学生做了一场考前心理调适。上虞区教师发展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陈艳介绍,专家团队早在活动前期就与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等开展了分层教研和专题备课,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共同设计了这场游戏,还特别根据学生的需求加入了倾诉、分享等环节,让学生尽情释放压力,信心满满迎接升学挑战。

“阳光巴士”是上虞区近年为精准服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而打造的全方位心育专家团队。其前身是心理学专业科班教师和在心理健康教育岗位深耕多年的老教师共同构成的专家团队。近年来,面对区域农村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员配备不足、专业度欠缺等问题,上虞区教育体育局多次开展了专家团队送教下乡服务,以此赋能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有别于传统课堂,面对农村学校有限的师资、时间和庞大的学习群体,专家团队开发出许多适合当地学情、校情的拓展游戏、心理游园活动等,不仅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为教师创造了专业交流的机会。陈艳说:“我们的送教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让心理课程更受学生欢迎,也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课程,学生们变得爱学习了。后来,又有学校提出,我们能不能再提供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法律、医学方面的专业指导,集聚各方专家的‘阳光巴士’就应运而生了。”

今年上半年,由区教体局牵头,联动区卫健、公安、民政、司法、团委、妇联等多部门,组建了跨领域、跨部门、跨专业的组合式专家团队“阳光巴士”,通过设置专员专座,发挥全要素优势,给予学校、家长、学生、社区有效指导,让区内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获得了极大提升。

此外,区教体局还依托区学生心理发展中心,联合区公安分局搭建了预警联动处置平台,强化心理安全风险预判,实现警校联动;协同区妇联打造家庭教育个案咨询服务点,开办“阳光智慧”父母成长工作坊,强化家长心育主体作用,实现家校联动;联动区卫健局落实社会心理服务点,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打通医校联动绿色通道,为学校提供全方位服务。

如今,一辆辆“阳光巴士”驶入上虞区农村学校,创新了上虞心育样态,成为农村学校心育的“及时雨”。截至今年10月底,上虞区共开展了百余场次送教活动,帮助20余所学校完善了心育方案,成功干预了18名心理危机学生,为260余名家长提供了咨询服务。

提供一套方案

共筑校园心理安全大防线

定期的专业教研和专家团队的指导,让教师们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增强了不少。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计划性,上虞区教体系统多次派出专家团队走进校园,为有需求的学校提供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夯实学生心理健康基础。

在这些工作方案的指导下,许多学校搭建起了从科普预防到调查干预,再到转介和复原的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同时构建了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班主任和兼职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育工作机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上虞区的一所职校曾在凌晨3点发生过一起心理危机事件。整个寝室快速反应,不仅在寝室长的带领下给予同学恰当的陪伴和安抚,大家还情绪稳定地开展急救,并顺畅地与班主任沟通,最终成功帮助同学渡过难关。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把触角伸到了最前沿。比如,对班内的心理委员和寝室长进行定期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朋辈辅导技巧和技术,能够敏锐感知同学的心理状态,并保持和班主任沟通渠道的畅通,为应对危机做好充足的准备。”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和其他职校一样,学校曾面临学生人数众多、学情复杂,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量大等问题。如今,有了专家提供的工作方案,学校持续开展科普宣传、信箱答疑、游戏赋能等活动,渐渐构建起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生态,同时协同多方力量建立起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格化机制,通过班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密切、顺畅地合作,将许多心理危机事件消灭在萌芽期。

除了危机的处理,如何应对家长的病耻感、如何协助家长带孩子就诊、家校如何合作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这些家校联动的细节也被写进了工作方案。“在与心理相关的问题上,学校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也在不断开拓服务思路,调动全社会力量,推进家校社联动机制的建设。比如,会请卫健方面的专家帮助学校列出一份清单,为学校提供绿色通道方案,推荐好的机构、好的医院等,这些既减轻了学校的压力,也让‘心病’学生回归校园的路更顺畅。”陈艳说。

不久前,上虞区委社工部在上虞外国语学校设立了社工室,不仅配套了社工驻点,还安排了专业社工送教、开设社工信箱、开展个案咨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支持,在解决学生难题的同时,也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新活力。陈艳说:“心理成长是自助助人的过程,教师的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送教、研讨、游戏都是帮助教师释放压力的过程,游戏中积极的语言会赋能教师,教师也会把游戏中的所学所思带回课堂,和学生共成长。”

近年来,上虞区教体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并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结出心育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全区79所中小学校全部建成心理辅导室,21所达到省示范化标准,8所被授予省一级心理辅导站;全区拥有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667人、心理健康教育C级教师资格证持证率达97.68%(A证36人、B证551人、C证5250人),7节心育优质课获得省、市一等奖,多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论文被录用发表,多项课题和微课作品获省市级奖项。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