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双林
1985年9月10日出生,温州道尔顿小学语文教师,曾被评为龙湾区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
我当老师最早的动机不那么“纯洁”。上小学的时候,同桌是班主任的孩子,这让我无比羡慕。他可以随时进入那个神秘得如外太空似的教师办公室,可以随时进入学校飘散着香味的后厨。
当然,更重要的动因,还与我的爷爷有关。爷爷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村里人必定要找他写对联。爷爷年轻时做过夜校教师,只是没能成为正式教师,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于是,爷爷常鼓励晚辈都去当老师。
爷爷费尽心思,九转功成,终于让我的叔叔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谁料,等我上初中的时候,叔叔转行去当公务员了。
这下,爷爷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了。在他的持久“灌输”之下,我已经习焉不察,原先的外因逐渐转化为内因,觉得自己将来注定是要当老师的。
上大学后,我背着画板,提着画架,在皖南的田野中行走;我进入太行山茂密的森林,用墨汁挥洒出无穷的山水、草木、花鸟……去看风景,自己也成为风景,像艺术家一样生活是我人生中最快意的事情。
上了大学,我还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
高中没有图书馆,我不知读书为何事。直到站在大学12层楼高的图书馆底下,心中顿生敬畏,从此生活中就再也离不开书本了。
我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老师。
在我的想象中,我应该是在操场上,和学生一起奔跑、踢球;在树荫下,和学生一起围坐讨论;在游泳池里,和学生一起劈波斩浪……
这是作为教师的我应有的样子,也是学校应有的样子。
因为热爱阅读,我最终没有成为美术老师,而是成了一名高中语文老师。
我每个星期抽出一节课分享自己喜欢的文章,带着学生看经典的人文电影,周末在我的宿舍讲解《红楼梦》,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讨论《哈姆雷特》与李建吾《梁允达》的异同、武松杀嫂涉及的法律和道德问题……我盘腿坐在床上,学生盘腿坐在垫子上,颇有点老僧说法的味道。
转眼6年,到了2018年,我送走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生,从一个高中老师“转行”教起了小学六年级。
小学生身上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小学教师生涯为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意识到,传道不如身教,不如熏陶。我在朋友圈晒我新买的或是新读的书,配上一句文绉绉的“书似青山常乱叠”;我在课堂上“吹嘘”自己读过哪些书,常把学生听得一愣一愣的。
我是鲁迅的粉丝,我会带学生去认识作为医生、教师、书法家和设计师的鲁迅;我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学生中自然就会出现几个“破案专家”;我写过一本《红楼教育学》,学生读完我的书,就会再去读一读《红楼梦》原著;我写了几个剧本《一蓑烟雨任平生》《梦游敦煌》《最后一人》,让学生在表演中演绎苏东坡的一生,欣赏佛教壁画艺术之美,感受南宋亡国的历史风烟……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已经当了16年老师,儿子也在我任教的学校上学。当初当老师的“不纯洁”动机已消散于无形,我站在讲台上,纯洁而自豪,常被学生传递的暖意而感动,为学生的某一改变而欣喜,也为某个学生的不变而沮丧……
我的人生无惑,教育却不可能无惑。教育毕竟是科学,有很多难点需要我去攻克。
将近不惑之年,与新中国所设立的教师节同龄。冥冥之中,天意巧合,助我唤醒身上的使命感,也助我看清前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