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广大教师终身学习、勤于钻研、善于反思、勇于创新、躬耕不辍,形成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水平。这些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教师站稳讲台、教书育人的根本。
回想起自己从一名退伍军人到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为省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的过程,其实离不开从一而终的躬耕态度,这也是我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法宝之一。
初为人师时,经常看到、听到“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这句话,有人归咎于“中考体育指挥棒、过于传习式、上成达标课”等因素。但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顾及学生身心特点与兴趣,体育教学太格式化、太僵化了。
我的课堂,我做主。在“乐动会”教学主张引领下,我努力打造“活力课堂”“激情课堂”“创新课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我先是拜“中国游戏大王”——吴纪安为师,跟着他学习、创编游戏,还购买了近200本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游戏书籍,从中汲取新知,提纳新意。结合实践,我整理和创编了热身游戏、辅技游戏、体能游戏、放松游戏等各类体育游戏近2000例,如传统游戏“石头剪刀布”,经过动作、情境、人数、场地、器材等变化,开发出30多种新玩法。我在国内率先提出“体能游戏”一词,这与2022年版体育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核心素养相一致。目前,我积累了适宜中小学生的各种体能游戏500多例,形成了独特的体能游戏资源库。
投身公益,教育共富。2011年4月底,我看到一则招募教师志愿者的广告,号召有识人士到乡村学校支教,致力于改善偏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助力偏远地区学生的成长,积极推动乡村素质教育的发展。照片上,孩子们渴望知识、渴望被关爱的眼神打动了我,我受到触动,申请当志愿者。当年的6月4日,我带着精心准备、多次修改完善的教案和一大箱活动器材,踏上了开往湖南的列车,来到浏阳市荷花街道建新小学,成为一名志愿者教师。在为期一周的支教中,我用自己的激情、幽默风趣和学生打成一片,获得了“海哥哥”的美誉。至今,我参加湖南、江西、西藏和青海四站的支教活动,且深受支教学校的师生和主办方肯定。其实,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为更多学生服务,我内心倍感幸福。
研究实验,众人合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广大教师意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体育课程物力资源是实施体育教学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决定着体育课程实施的范围和实际水平。为此,从2002年开始,我开启研究之路,不断拓展深化;2021年集百人之力编写《体育课程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丛书,目前本丛书进入最后终审。我相信集22年教学实践汇编的这本书会成为体育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新基石。除了用好常规体育器材,我还自掏腰包购买用具,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自制80余种4000多件体育器材,丰富了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也为学校节省了近4万元经费。我还有8项器材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乒乓球具放置器”和“羽毛球具放置器”解决了乒乓球和羽毛球长期“无窝可居”的难题。
天道酬勤,宁静致远。在自己的用心钻研下,体育课变得妙趣横生,学生们更是爱上了体育课。教学游戏结束后,学生们总会不舍地围上来说:“老师,让我们再玩一会吧。”“下节课玩什么?”课外活动时,我为学生搭起合作和信任的桥梁:或幽默打趣,或组织鱼贯跳绳,或手把手教垫球技术……丰富的课程形式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光添彩,我也为此乐此不疲,有教无“累”,荡漾在幸福的教育海洋之中。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当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叶海辉
玉环市坎门海都小学教师,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2021年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