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5点左右,我就已经在校门口和保安打招呼了,然后在校园各处转转,这是我十几年来的习惯,教师们戏称我是“每天唤醒学校第一人”。
去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回顾自己从教数十年的经历,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省杰出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几十年来,我一直践行的是:躬耕教坛,勤学笃行,用爱和责任教书育人。
“好好教书,做一个好老师”
记得1990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那天下午,父亲正在给农田浇水。我跟他说:“爸,我毕业了!”父亲应了一句:“好好教书,做一个好老师。”
难忘最初4年的农村教学生涯,为了不让辍学孩子小鲍失学,我和搭班的数学老师5次上门反复劝说;小西是单亲孩子,家庭非常贫困,我尽力资助;学生基础薄弱,我常利用休息日给他们免费辅导,周六下午简陋的教室里常常留有我和他们的身影。
1994年,我来到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那时民办学校在乐清乃至温州还是新生事物,生源不是很好,工作负荷也重。1995年,我开始担任两个班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还兼任学校教务处、质管处副主任,以及育英报编辑与育英教科研动态主编,工作连轴转。我的想法很简单,既来之,则安之,求人不如求己,好好当老师。
“语文就是你最好的安身立命”
初到育英,学校让我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说实话,这个组长当得是“心惊胆战”,这新秀实在是“新”而不“秀”。
怎么办?为了上好语文课,我研磨课堂、学习先进经验,乐清市电教馆里的教学录像曾经被我看得“断片”;为了听到杭州名师的一堂好课,我曾扮作记者采访“混进”会场;为了琢磨一节课如何上课更有效,我写了1万多字的课堂反思……1999年上半年,我有幸参加了省里举行的新秀培训班,从教学理念到论文案例的选题写作,从做课题到课堂观课的视角,两个月的脱产学习让我进入了全新的天地。同年11月中旬,温州市首届“双高课”比赛落下帷幕,我执教的《白杨》一课获得第一名,“俞白杨”一时成为对我的美称。
1999年到2006年这7年时间里,研究语文课堂成了我的乐趣所在,其间连续完成了国家级、省级课题3个,包括学科融合、主动学习、寄宿制学校开放式习作等,引领学校乃至区域的教改。当然,不断否定和突破自己有时是很痛苦的,但我觉得坚持一步就能更接近课堂本真。2006年,我评上了省特级教师,此后接连担任小学部主任、分校校长、总校校长等职务。十几年来,不论岗位如何改变,始终不变的角色就是一名语文老师,就是对语文的热爱。我和同事们一起研发语文拓展课程,建设课程群。经典诵读从2002年开始,坚持了22年,读、写、绘儿童诗……
几十年来,我始终告诫自己:“语文就是你最好的安身立命,课堂就是最好的你自己。”因此,每学期执教公开课,琢磨课例就成了我最大的乐趣。
“30年,300人”
今年是我来到育英工作的第30个年头,30年的民办教育生涯,从普通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校长,学校也在我的带领下逐渐发展壮大。回望自己的成长,我离不开各个平台、各级部门的助力。同样,和青年教师朋友一起成长,也伴随我这30年民办教育之路。从最开始在校内带徒,到成为省特级教师后的工作室培养;从自己个人的引领辐射,到学校大型学术品牌“育英之秋”“学术月”面向区域的开放;从送教青川、汶川地震灾区,到结对乐清市白石小学10余年、瑞安市红旗实验小学17年……30年,我用心指导过的青年教师不下300人,其中40余位成长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市名师。
做名师荣誉再多、名气再大,都抵不过好名声。2022年12月,我在温州市“瓯越教育论坛”启动仪式上说,名师之“名”,一在“明”,要明晰学科和“五育”共融的要义,上好课、带好班,得学生喜欢,受家长信任;二为“鸣”,要建设自己的研究方向或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风格;三是“铭”,要把教育的本真、高尚铭刻于心,沉淀师者风骨。我想,这实则上就是“经师”“人师”的境界风范,也恰是教育家精神的生动体现。
俞国平
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杰出教师。2013年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