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9月3日 星期

杭外:厚植复合型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


□本报记者 邹红宇

近日,全国16所具有教育部认定的外语类保送生推荐资格的外国语学校齐聚西子湖畔,研讨共解“成长中的新烦恼”。

研讨会东道主、全国首批重点建设外国语学校——杭州外国语学校经历了从肩负为国家培养“精通外语或通晓外语的专门人才”的特殊使命,到“在推进素质教育上走在前列,发挥示范作用”,再到致力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深厚素养的复合型预备英才”的历次转型。

“学校创办60年后的今天,我们身处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时代浪潮中,学校将努力从单一的外国语特色向复合型、研究型的外国语学校转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校党委书记王华琪说。

一个传统:

语言、文化、思维“三位一体”

今年暑期,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的“丝绸之路周”主题大展“火出圈”,每天吸引数万名观众前来观展。展出中,来自杭外的准高二学生胡译允熟练切换中英法三国语言,流利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吸引了不少中外友人驻足聆听。像胡译允这样的杭外双语志愿者俨然成为展览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充分展现了杭外学子深厚的综合素养。

对于杭外来说,“外语特长”是学校育人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杭外致力于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可选择的外文课程体系,做到国家课程地方化、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与此同时,学校坚持“小语种做大、大语种做强”的特色办学思路,除英语外相继开设了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俄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7门多语种课程,实行“一主一辅”和小班化、沉浸式、走班制语言教学模式。

在杭外,“外语课”改称“外文课”,看似一字之差,却是教学观念的变革。课堂上,杭外学生沉浸在具体情境中,在交流互动中不断表达、不停思考。“语言不仅仅是一项技能,它也是思维的工具,其背后更是一种文化。”副校长李力表示,杭外在外文课的教学中强调“语言、文化、思维”三位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理解和国际表达能力。

每周四20:00,杭外与美国北卡数理高中的学生都会打破时空限制,开启一次“全球理解”连线课程,围绕跨文化话题展开讨论,在观点碰撞中增进理解。除了开设国际交流课程,杭外还与14所国外学校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并频繁开展师生互访活动。同时,开办剑桥国际高中课程实验班,为学生提供便捷、优质的海外升学途径。

一场突破:

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作为一所以“外国语”命名的学校,杭外的科技创新氛围也十分浓厚。近年来,选考物理和化学专业的学生占比超过70%。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学校自身办学特色,让拔尖创新人才“破土而出”?杭外给出的答案是,聚焦“外语+科技”这篇文章,让学生真正从“解题”中走出来去“解决问题”,从“学段”中走出来到“学院”中去,从“中学”中走出来到“大学”中去。

在王华琪看来,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因此学校需要开设立体化课程体系,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肥沃土壤、丰沛雨露和充足阳光。为此,学校构建了“1+N”的科学课程体系,在国家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学科拓展课程、STEAM课程和科创活动,还组织开展了丰富的学科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2022年4月,杭外先后成立了奥林匹克学院、科技创新学院,用学院制打破学段制,为复合型拔尖创新预备人才成长搭建高质量平台。两所学院分别组建了校内外指导教师团队,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创比赛提供专业系统的指导。近年来,杭外学子在国际标准奥林匹克竞赛、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等国内外高规格科技创新类比赛中都取得了十分亮眼的成绩。

“我一直记得第一次走进实验室时,浙江大学教授方明虎向我介绍实验仪器和讲述超导物理百年发展史的样子。”杭外2018届校友周霆宇回想起自己的科研经历仍然感触良多。8年前,在杭外就读的他通过了“英才计划”的选拔,并师从方明虎,从此燃起了对超导领域的科研兴趣。高三时,周霆宇放弃了杭外的语言类保送,选择报考物理专业,在本科获得推免直博的资格后,来到方明虎的课题组继续从事超导方面的研究。据了解,作为2015年第二批参加“英才计划”试点工作的高中学校,杭外共有104名学生入选“英才计划”,并在浙大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科创工作。

一个规律:

用素质教育之钥开启学生无限可能

翻开近年来我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报告,会发现杭外曾多次跻身全省普通高中体测总成绩合格率前10名,其中在2011年和2020学年杭外更是排名全省第一。这些亮眼的成绩离不开“无体育、不杭外”的校园文化。

深入实施体育选项教学、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组建十大体育俱乐部和竞赛队伍……杭外向来有素质教育的优良传统,并且把体育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学校运动场馆几乎每天都开放,不少运动场地经常爆满。每个月学校还会根据不同的运动主题,组织各种体育比赛。

2023年3月,杭外校园里一则水上运动队的招募引了学生们的关注。未等募集截止,体育组办公室就收到了热情的学生交来的33张报名表。这支水上运动队也由原定的20人扩充至33人,队员覆盖初一到高三各年级。由于学校里没有专业的水上运动教练,也没有大面积水域,校方联系上了皮划艇世界冠军、浙江大学中国水上运动发展中心副主任许亚萍,由她帮助引入浙大团队开发的课程资源,并牵头联系了具有水上运动环境的浙江科技大学。就这样,3所学校一拍即合,共同开发杭外水上运动项目。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杭外的教育,不为应试而设计,而是要唤醒学生的无限潜能。”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吴锋刃表示,杭外始终坚持以生为本,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自由成长。学校从不给学生排名,教师给学生布置的最寻常的作业是各种研究性报告、小论文。学校传统的五大节日——文化节、艺术节、外文节、体育节、科技节,学生人人参与其中。

自由、包容的氛围滋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善于思考、敢于探索的能力,也塑造了杭外学生“大气睿智、阳光自信”的独特气质。近年来,杭外不仅培养出外交部高级翻译张京等外语类人才,也涌现出大疆科技创始人汪滔、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光子芯片研发者沈亦晨等科技创新人才。

“杭外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人,树立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关键的理念。”王华琪表示,学校将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在追寻“人的未来”中培养“未来的人”,在追求“人的幸福”中去发展“幸福的人”,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教育强国作出杭外贡献。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