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6月21日 星期

以“四个一体化”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院长、教授 王 锟

近年来,浙江师范大学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发挥教师教育优势,持续深化探索,以资源融合、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科研四个“一体化”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一、重视资源融合,推进组织领导一体化

树立“开门办思政”理念,统筹优质资源,实现资源融通共享,依托省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校内教育、人文、地理与环境科学、经济与管理等学院和11个研究机构,整合省内教育局、重点中小学资源,建立全省首个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

通过开展跨学段思政课教学研究,探索实践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梯度衔接,搭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共享服务平台,纵向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切实加强相关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强化成果转化应用。

二、突出联合培养,推进师资队伍一体化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以及教师教育等学科优势,紧扣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实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师共育工程,在舟山中学、东阳中学、金华市第二中学等20余所中小学设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育基地,通过学科教学(思政)培养具备扎实的思政教育学科基础知识、较强教育教学技能的研究型中学思政课教师。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前瞻发力,让“准思政课教师”在入职前树立起一体化建设的思维。

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师“手拉手”集体备课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同课异构教学现场会,打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边界壁垒,强化不同学段和同学段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发挥高水平思政教育专家示范带动作用等方式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通过浙派名师培养工程选派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定期到中小学开展教学研讨、课程研究、教师实践教育。实施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进修访学工程,定期组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访学,配备一对一导师,助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研究能力双提升。

三、强化课程建设,推进课程体系一体化

探索建立思政课大中小学衔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互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聚焦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贯通衔接,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课程协同联动。启动“浙江系列”特色通识课程建设,连续开展百堂课程思政示范展示活动,在全校98个教研室开展全员德育教研,营造“门门有思政师育人”氛围。组织8090博士宣讲团、“十佳学子”宣讲团走进中小学,通过“大手拉小手”的方式,建立开放式、互助式大思政课堂实践体系,延伸教育链条,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

四、拓展活动载体,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近年来,通过多种方式与金华市教育局等开展一体化共建活动,打造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召开全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研讨会,邀请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韩震等知名学者、专家指导推进工作,为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立教育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