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6月21日 星期

30年,在雪域高原种下希望
——浙江教育对口援藏工作纪实
那曲市香茂乡小学(原那曲杭州希望小学)学生徜徉在美丽的校园里。(本报通讯员 倪雁强 摄)
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浙江班援藏教师和高三学生一起包饺子,缓解学生考前压力。
(学校供图)
那曲浙江中学航拍图 (本报记者 邵焕荣 摄)

□本报记者 李 平 舒玲玲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东经83°55′-95°5′、北纬29°55′—36°30′

这里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海拔4500米以上,也是中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每年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一度被称为“全国唯一没有树木的城市”。

今年是浙江“对口援藏”30周年。民生是援藏工作的首要任务,而教育又是其中的重头戏。自1994年对口援藏大幕正式拉开以来,教育就成了浙江援藏工作的重要领域。前不久,在会见那曲市党政代表团时,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指出,要推动产业合作、组团帮扶、民生实事项目再深化再加力,为推动那曲实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作出浙江更大贡献。

兴学办校、结对帮扶、交往交融……30年来,浙江援藏干部教师不畏苦、不惧难,一棒接一棒,为羌塘大地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全方位、强有力地推动了那曲教育的发展。如今,那曲已建有440所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14.57万名,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从1995年以前的22.5%提高到了近100%,那曲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海拔高、气候恶劣的那曲市办教育非常难,取得的成果更是来之不易。”那曲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局长罗布仁青感慨地说,“30年来,来自浙江的大力支持有力提升了那曲教育水平,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从“硬件”到“软件”,倾情投入

最近,那曲浙江中学初二(9)班学生尼玛措在第二届那曲市中小学“羌塘少年数字创作”大赛中获得初中组第二名。此次比赛中,浙江中学荣获优秀组织奖。

“学校的变化,见证山海情长。”该校党委书记席高强动情地说,“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组帮我们新建了这所学校。2013年8月建成开班以来,浙江对学校的帮助和投入更是从未间断过,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给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无论是在教育硬件还是软件上,浙江中学不输藏北草原任何一所学校。”

完善的设施设备、优质的生活服务环境、丰富的校园文化、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浙江中学11年来的快速发展,正是30年来浙江援藏工作中始终坚持对教育援藏领域高位投入的一个缩影。

30年间,浙江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援藏基建项目,用于改善受援地区及学校的硬件设施,为那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届援藏干部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争取各方支持,教育投入资金占援藏资金的17%以上,安排教育援藏资金9.45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组团式”教育援藏提升项目1500万元,用于实施基础教育基本建设和设备配备类项目建设,着力提升那曲教育整体实力。

过硬的设施设备是基础,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才是关键。一直以来,缺乏优秀教师、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是制约那曲教育发展的短板。30年间,浙江始终重视智力援藏,围绕师资培训、课堂教学及管理、校园信息化等方面,创新援藏模式,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口结对帮扶。

数字化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为让高原上的师生搭上“互联网+教育”的快车,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研教改以及大数据的深度融合,2016年以来,在浙江援藏干部的牵线搭桥下,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与那曲市教育局结对,帮助那曲受援学校搭建教学教研及信息化建设平台。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外国语学校、杭州市源清中学、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舟山市沈家门中学、宁波市奉化区江口中学、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等100余所学校,纷纷与高原上的学校实现“云端牵手”。在绍兴援藏工作组的牵线下,绍兴市越城区和比如县签订了“5G+智能教育帮扶协议”。

通过不断加强各校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推进教育数字化,很快,在浙江对口支援的那曲市及其下辖的色尼区、比如县、嘉黎县,“互联网+同步课堂”成为常态。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消弭了江南水乡和“世界屋脊的屋脊”之间的距离,藏北高原上,学校“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课”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我们的学生坐在教室里,认真听着几千公里外浙江教师为他们上课。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当地教育资源落后的现状。”罗布仁青表示。

援藏干部教师来自浙江各地,他们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后方在鼎力支持。浙江省援藏指挥部教育业务工作组组长、那曲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委兴说:“从未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我们不是只有第十批援藏干部教师这个精锐团队,更有整个浙江大后方。”

而这也是每一位援藏干部教师的真实心声。30年漫漫援藏路上,大家努力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社会捐资、爱心助学,推动社会各界对那曲教育的关注及投入,让两地联系更紧、友谊更深。

一组事例昭示了浙江干部教师的决心、毅力,以及“浙”速度:

雪域高原上,施工难度大,那曲每年的有效施工期仅5个月,杭嘉中学援建项目却创造了那曲工程建设的一个奇迹。该校是近年来浙江援助那曲单体投资最大的工程项目,仅用不到200天有效施工时间就完成了超过4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为当年650余名学生的顺利入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嘉黎县,建筑最漂亮、环境最好的是学校。在浙江温台援藏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嘉黎县完全小学温台教学楼,嘉黎县中学图书馆、科技馆、温州教育远程电教室,嘉黎镇的学校供暖、学生宿舍配套设施等项目相继建成或完成改造提升。近年来,温州教育系统把嘉黎县教育局当作“温州市第十二个县教育局”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台州援藏工作组为帮助嘉黎县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创新性推出“组团式”赴台州就业帮扶,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调研组的肯定。

基础教育夯实了、高中教育优化了,学前教育也要跟上。2023年竣工投用的比如县镇海双语幼儿园,是由宁波援藏工作组募集计划外资金1000万元建设而成的。该项目共12个班,可容纳360人。今年3月,这所当地设施最新最好的幼儿园正式开园。

援藏干部教师还从小处着眼,一点一滴改善那曲师生们的生活条件。高原挖井异常艰难,高海拔的乡镇常年处于冰冻期,施工进展非常缓慢。为解决高原喝水难问题,从2017年洛麦乡完全小学开挖第一口井开始,浙江援藏干部教师用了3年时间,为色尼区的每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修了一口“思源井”,让当地近万名师生的用水有了着落。

从“输血”到“造血”,润物无声

“大家看到了吗?并不需要其他外力,只要过山车速度足够大,就能通过轨道最高点。”这是一堂生动的物理课,援藏教师祁东正在给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学生上“圆周运动的应用”。通过直观的实验,学生很轻松就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作为该校物理教研组组长,祁东在教研活动中屡屡强调“要重视物理实验,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徒弟钟顺作为新手教师,在祁东手把手的指导下,短时间内就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在学校各项比赛中崭露头角。

2004年,作为浙江援藏支持的重点项目,拉那一高在拉萨异地创办,开创了自治区先河,成为西藏自治区内第一所异地办学的区级重点高中。该校建校伊始,浙江就派出8位教师进藏支援。中央作出“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决定后,浙江把“组团式”教育援藏摆在了突出位置。2016年8月第一批第一轮45名教师进藏至今,浙江共选派3批教师共139人次赶赴拉那一高。一批批援藏干部教师进藏后,积极争当教学改革的排头兵,源源不断地将“浙江智慧”带到雪域高原。

“前往拉萨上学,曾是那曲的家长和学生梦寐以求的事。”罗布仁青说,“异地办学模式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在拉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有了更多升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现在拉那一高总体上线率为100%,本科率超90%,越来越多的孩子圆了大学梦,也整体改变了农牧民的教育理念。”

在拉那一高的校史馆内,每一幅画卷、每一份荣誉证书、每一页文字,生动而形象地记录这所学校与浙江的特殊缘分,讲述着“139”这个数字背后沉甸甸的故事,也在见证着浙江“组团式”教育援藏这张“金名片”的成色和力量。

援藏干部周晓东任职那曲地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期间,正赶上“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开局。那3年,他与该校领导一起研究探索,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抓师徒结对、教学改革,实施阳光课堂,引入标准化考试模式,助力提升理科教育质量;创新性组建浙江班……“聚力打造一所样本学校、一个样本班级,并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他当时的这些愿景,如今已成为现实。拉那一高凭借优异的办学成绩,在全自治区跻身前列,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高中”,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

只有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助力那曲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事实上,浙江援藏工作开展至今,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一直是重中之重。

“要立足地方所需、浙江所能,针对当地教师专业成长尚不能满足教学所需及优质师资断层等问题,多措并举,积极造血,着力在教师队伍能力方面取得明显提升,打造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支援的升级版。”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春雷在全省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支援工作推进会上强调。

在那曲,由于条件艰苦、气候恶劣,长期以来,教师“引进难、留不住”,截至2015年,那曲中小学教师缺编1700多人,相当于教师编制数的28%。针对这一难题,从2015年开始,浙江援藏指挥部主动对接浙藏两地教育厅,争取各方支持,启动智力援藏项目,采取“免费培养、定向就业”方式,帮助那曲培养教育专业师范生,打造一支“安心教、教得好”的教师队伍。此外,自2016年以来,20名那曲籍优秀教师被选派到浙江师范大学培训一年,为此,浙江每年斥资培训经费100万元。

2019年9月,首批师范生从浙师大毕业,回到那曲市任教。“这些定向培养的教师,精准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对我们来说非常珍贵。”席高强说,他们就像火种,遍布羌塘大地的中小学,照亮了更多高原学子的成长成才之路。

2020年,浙江面向西藏的本科招生计划由2019年的289人增至683人,增加1.36倍。罗布仁青直言,浙江的不断投入和援藏教师的传帮带,促进了本地教师的专业成长,“跟30年前相比,那曲教师整体的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从“走进去”到“请出来”,共享优质资源

30年来,那曲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在异地办学、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培养了大批农牧区亟须的高素质人才,为羌塘大地的历史性巨变和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6月1日,羌塘折翼天使委培计划在那曲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启动。这标志着那曲特殊学生内地西藏班模式的正式开启。王委兴介绍,有了羌塘折翼天使委培计划,意味着那曲特殊学生继续深造和就业的渠道得以打通。那曲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每年将选送优秀盲聋初中毕业生委托浙江省盲聋学校进行培养。“浙江将发挥特殊教育资源优势,助力那曲盲聋特殊儿童少年拥有更加出彩的人生。”王委兴表示。

今年秋季,首批3名视力障碍学生将被送到浙江省盲人学校,3名听力障碍学生将被送到杭州文汇学校,他们将在浙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同时选派那曲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负责学生管理和跟岗学习。

为满足更多农牧区学子对“上好学”的向往,浙江积极创新边疆地区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浙江共有2所高中、2所初中、2所中职学校举办西(援)藏班,源源不断为雪域高原培养、输送人才。

绍兴市柯桥区西藏民族中学办学39年来,共为西藏自治区培养了4500余名优秀毕业生。浙江是全国最早承担内高班、中职班办学任务的省份之一,该校也是全国内地初中西藏班(校)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学校。

湖州市菱湖中学则是全国在校生规模最大的西藏高中班(校)插班高中。该校自2002年起招生,截至去年年底,累计培养了西藏班毕业生1496名,其中82.49%被“双一流”大学录取,近3年重点率保持在92%以上。学生学成归藏后,不少人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2020年9月,在浙江省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的牵头下,那曲市色尼区人民政府、浙江嘉行慈善基金会、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三方联合发起的教育帮扶项目——海亮援藏班得以创办。这是西藏自治区第一个区县级内地援藏班,也是浙江省第一个由民办教育机构创办的援藏班。截至目前,海亮援藏班已累计招录了315名那曲籍学生就读初中。

“从第一届招30人,到这一届扩大到120人,海亮援藏班深受色尼区广大农牧民群众欢迎,孩子们每次都是踊跃报名,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接受更好的教育。”那曲市色尼区杭嘉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加央罗布告诉记者。

时光流转,薪火相传。如今,浙江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正奋力拼搏在新时代的援藏道路上。“我们的使命担当,就是要高质量传递援藏的接力棒。”浙江省对口支援西藏那曲市指挥部指挥长董旭斌说。

“进藏后,他们步履不停,致力于实施基教质量提升、办学条件提升、职教水平提升等‘六大提升工程’,打造金石榴籽培优行动、‘组团式’援藏升级版、浙那教育协作发展共同体等三张‘金名片’。目前,浙江—那曲特殊教育联盟已成立,拓展了援藏新领域;浙江内地西藏班扩招,把更多孩子接到浙江培养;面向那曲青年教师的‘青蓝工程’正持续推进……”罗布仁青表示,在浙江援藏干部教师的助力下,那曲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想象空间。

那曲教育落地成真的具体图景,见证了浙江援藏干部教师近30年的接力。高原雪域之上,相隔万里的山海情谊仍在续写……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