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汤兆武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涵之一。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浙江制造为办学使命,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全面打造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赋能浙江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一、坚持“三个聚焦”,高质量推动产教融合与重大战略进阶协同共振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浙江先进制造业战略布局,坚持“三个聚焦”,以共赢谋合力,高标准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积极为推动新型工业化贡献职教力量。
聚焦浙江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及时优化调整专业布局。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前瞻布局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相关学科与专业。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改造升级20余个传统专业,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专业(群)建设。聚焦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建设,构建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牵头成立全国数字化设计与增材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企业合作成立10余个区域性产业学院、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示范性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构建由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为载体的融合育人模式,厚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沃土,凝练打造具有“机电辨识度”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金名片。聚焦浙江“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在每个专业开设新技术、智力技能、复合技能等多个专业方向,以菜单式课程模块给予学生高度选择权。已先后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10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涌现出一批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为代表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
二、落实“三个精准”,以人才工作新定位、新指向构建优质人才“生态圈”
学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激发人才发展创新活力,落实“三个精准”,着力构建优质人才新“生态圈”,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精准拓宽引才聚才渠道。对接人才发展需求,制定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提高引才待遇和配套福利,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业绩特别突出的高水平人才或急需紧缺高层次特殊人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制定《技术技能创新工作首席专家聘用办法》,柔性聘请院士,改革人才队伍架构,激发育人动能和活力。精准构建养才育才体系。以提升人才创新能力为目标,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博士培养实施细则》,鼓励教职工在职提升学历水平,并给予专项补贴和奖励;出台《科教融合项目培育与孵化工程实施方案》,构建科研项目培育体系,近3年通过学校孵化后立项183项省部级、厅局级项目,占总立项数的58.4%。精准完善爱才用才机制。健全完善人才本位、创新本位的人才管理制度,出台《高层次人才年薪制试点工作实施办法》,设置3档年薪,通过竞争性程序,遴选两批年薪制高层次人才,实行聘期协议管理,采取薪酬与业绩挂钩,激励高层次人才争创高水平业绩。
三、抓好“三个服务”,以高能级科创推动国省重大战略目标落地实现
职业院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活动应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开展有组织科研,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学校依托高能级科研平台和“国字号”培训基地,抓好“三个服务”,做大做强优势项目,不断推动科研与社会服务取得新突破。
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依托省部级高能级科研平台,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服务浙江“315”科技创新体系、“415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重点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省制造业首台(套)重点项目等20余项,专利转让近700件。服务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学校积极面向社会和企业职工开展培训服务,促进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年均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培训项目近300个班次,培训规模超2.5万人次。为社会输送和培育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素养劳动者。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通过深度融合“教育、产业和竞赛”的标准与需求,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全面、实用、广阔的学习体验和发展空间。学校承办世界技能大赛邀请赛、国家级和省级等技能大赛100余次、获奖270余项,精准培养“金蓝领”人才和能工巧匠。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高教强省、制造强省战略部署,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能级和关键办学能力,为浙江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奋力谱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机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