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轩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风景秀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中学就坐落于此。
校园四周青山绿水、稻田菜地,一派旖旎风光。走进校园,则是书声琅琅,韵味悠长。这里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及丰富多彩的课程,“四时四节”更是把自然景致与学生活动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校园时时刻刻都欢声笑语、活力满满。
“径山镇地处余杭西部,这里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却是一块教育的洼地。”径山镇中学校长何卫锋说,近年来学校按照《余杭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奋进计划(2021—2025)》的指引,在余杭区西部富美三年行动的助力下,“借智”杭州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朝着办一所充满活力的新优质初中努力奋进。
为此,径山镇中学对标“城市新中心,余杭好教育”的愿景与要求,主动求变,多措并举,通过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潜能等,提质强校,助力师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学校先后获评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改革实验校、杭州市平安示范学校、杭州市智慧教育示范校、余杭区公办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优秀单位等称号,而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也逐年攀升。
让校园“活”起来
径山镇中学的前身是潘板中学、长乐中学和双溪中学。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这3所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已无法满足老百姓“上好学”的需求。2010年8月,占地100亩、总投资约1.15亿元、可容纳学生约1800人的径山镇中学正式建成启用。学校也一下子跃升成为彼时余杭区环境最优美、设备设施最先进的初级中学之一。
校园虽然气派,但是学生在持续减少,以致师生们自嘲是“地广人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让一部分家长带着孩子“流”向了更繁华的城市,希望在异地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而办学规模变小带来的一个负反馈就是,径山镇中学多年无法引进新教师,还面临落实教师超编整改任务。这是一个“死结”:教师流动不起来,学科结构性矛盾突出,也就愈发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2021年8月,何卫锋出任径山镇中学校长,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学校太安静了”或者说“节奏有点慢”。当时,全校教师的平均年龄超过了45岁,虽然大多数人都比较勤勉踏实,但是要跟上课程改革等一些新事物有点吃力,特别是信息技术水平和研究意识更是差距较大。经过认真的分析与总结,学校提出了这样一些亟待补长的短板:一是“五育”融合工作推进困难,二是教师集体备课活动缺少系统性研究,三是名优教师比例偏低,四是学科缺乏领军式教师,五是缺少综合课程专业教师。另外,教师在撰写论文、申请课题立项等方面的积极性也不高。
“加快专业发展可以提振教师的精气神,但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显然无法突破。”何卫锋说,他们决定借助高校专家团队的外力,凝练办学愿景,以激发教师的内驱力。2023年2月,余杭区投入500多万元,在杭师大专家团队的助力下,实施了为期3年的径山镇义务教育阶段4所学校集群发展与品质提升行动(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该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方鸣直言,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地推进合作办学是余杭教育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要通过扎实推进各项合作内容,全面提升余杭西部教育水平,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有了抓手,径山镇中学重新开展顶层设计,凝练了“打造有活力的现代乡村新优质初中”的办学愿景,以培养“有毅力、肯学习、会感恩”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毅行少年为育人目标。学校还把打造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作为行动路径,同时决定做实做强“信奥”特色。“三年行动计划”共分5个模块,其中,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为此,学校陆续推出了名师工作室、科研专题提升培训、分岗位分层次的教师研训、暑期教师素养提升订单式专题培训等项目。
2023年暑期,包括径山镇中学等在内的四校教师齐聚在一起,开展师德师能研训。浙江省特级教师徐和平遴选了很多大单元教学的经典案例,一边剖析一边指导在场的教师。“大单元教学有助于构建英语知识的完整体系,使学生在整体框架中学习英语,提升学习效率。”径山镇中学英语教师刘文婷如是说。而道德与法治教师赵圆圆则认为,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更深入地研究教材,整合知识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
与此同时,“三年行动计划”也帮助径山镇中学引入6个名师工作室,由各学科导师入校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开展课堂诊断以及组织学员外出学习培训等。据不完全统计,工作室成员在余杭区级及以上教师技能竞赛中获奖46人次,论文获奖、发表15人次,区级课题立项共7项,有7人获评区级名优教师。此外,还有9名教师加入了余杭区内外的“双领”名师工作室。
随着各种师训活动的举办,原来安静的校园开始灵动起来。以2023学年为例,径山镇中学就承办区级及以上活动20余次,教师外出进修、听课、培训累计150余人次。它们不仅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也让他们忙起来、乐起来,增强了专业自信和教改积极性。
让课堂“燃”起来
前不久,第二届“径山之春”课堂节在径山镇中学顺利举行,活动内容涵盖专家主旨报告、课堂教学研讨、德育论坛活动等。课堂节上,该校语文教师郭洁君用“只缘身在此山中”“众人拾柴火焰高”“为有源头活水来”分享了自己的专业发展经历,用诗意的语言探讨了初中语文学科课堂变革之路。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原主任、浙江省特级教师朱可则从新课标的几大变化出发,提出八大追问,引发现场教师的深入思考。
据了解,课堂节一年一度定期举办,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变革”为主题,重点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聚焦作业改革和小学综合评价改革,聚焦班主任队伍建设,从而引领教师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和变革教学方式,实现提质增效。用余杭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院长徐志平的话来说,这是径山镇四校落实高品质发展“三优”行动的生动实践,希望教师们借助此平台主动参与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杭师大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项红专是“三年行动计划”的项目负责人。他表示,持续深入推进课堂节是包括径山镇中学等在内的4所学校提升办学品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课堂节的特点是专业引领,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也要体现守正创新,探索教学变革,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还要扩大视野,把握合作机遇,让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汇聚到径山来。
随着课堂节的深入,在径山镇中学形成了“重视课堂、研究课堂、创新课堂”的良好氛围,课堂上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整体教学、项目化学习等异彩纷呈。像在“给玩具车设计和制作转向灯”这一课上,科学教师沈佳敏就通过设置真实的情境与任务,让学生做中思、做中学,趣味盎然,有满满的获得感。而语文教师诸梦佳提议将《卖炭翁》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去设计剧本大纲、舞台说明、演员台词等,40分钟的课堂令人回味无穷。
除了整合原有的区级精品课程“径山红”“径山木艺”“心灵护航”等,径山镇中学还创设了旨在培养毅行少年的“弘毅”课程体系。学校落实尊重差异、适度选择、融合发展的要求,开设了知识拓展、体艺特长与实践活动等三大课程群,供学生选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课程立足于农村学生求知,补个体“短板”;立足于农村教育实际,做地方文明的传承者;立足于未来,育时代新人。
像“径山红”课程就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从爱国红、奉献红、自强红、担当红、感恩红等五方面展开,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径山是余杭革命的重要基地,拥有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如位于双溪古镇的中共临余工委旧址、龙潭村的余杭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径山镇长乐烈士陵园等。学校将它们串联起来,融入了“径山红”课程。
以爱国红为例,通过了解英雄事迹、探访革命圣地、做小讲解员、制作宣传海报等,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引导他们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801班学生张沈然说:“作为红色径山的后人,我们要以英雄为榜样,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而作为时代新人,我们还要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不仅要让课堂‘活’起来,更要让它‘火’起来。”何卫锋说,用课堂留住学生、留住教师,推动教师“活教”、学生“活学”。今后,径山镇中学还将在生活化情境、挑战性任务、具身性学习、跨学科作业以及增值性评价等方面持续发力,赋能新课堂,促进学生在校园里快乐成长。
让学生“动”起来
2022年8月,毕业生吕杭州及其家长将一面写有“遍栽桃李树广育栋梁材”字样的锦旗送到了径山镇中学,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当年高考,这个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吕杭州一进入径山镇中学,就被学校的信息学奥赛社团“相中”,成为第一届社员。很快他便脱颖而出,在各级各类信息比赛中斩金夺银,成为社团的领军人物。
径山镇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但信息学奥赛特色鲜明、人才辈出,有多名学生在省级及以上比赛中获奖,并被全国一些知名高校录取。早在余杭区开展“假日杯”学科竞赛之初,学校就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成立学科社团,进行专业辅导。从学生选拔、辅导时间安排到外出学习和比赛等,历任校长都给予鼎力支持。慢慢地,从建立一支队伍到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信奥比赛成绩也越来越稳定,形成了良性循环。
“学校地处余杭西部山区,这里缺少竞赛氛围和培训机构。”副校长沈建设介绍,这就意味着社团需要自力更生,去摸索发展前进的道路。让人欣喜的是,尽管人员不多,但教练不计较个人得失、协作能力强,还开发了可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行训练的平台,而学生基本上能做到全年甚至初中3年不缺席一次课。正是因为三年如一日的坚持与自律,信奥社团一路走来,不断勇攀高峰。
以自然为课堂、以文化为书本,近年来径山镇中学创设了20余个学生社团。“这是我们积极推进‘五育’融合的结果。”何卫锋说,学校坚持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本、美育为魂、劳育为基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特长,积极拓展学科课程的形式和资源,推出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营造立体式、多维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动”起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
除信奥社团外,径山文化宣讲社团、茶艺社团、径山木艺社团等也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社团。为开展好社团活动,径山镇中学还在校内开辟出一个近60平方米的径山文化陈列室。走进陈列室,扑面而来的是历史的厚重感。展厅共分四部分,陈列了一些相关的图板、地方书籍、茶具、文物残片以及文化名人与他们的诗作等,带领大家回溯了径山文化的千年历史。
“各位领导、嘉宾好!欢迎您来到径山文化陈列室……”每逢径山镇中学承办一些重要的活动,径山文化宣讲社团的学生就会特别忙碌。他们披红挂彩,迎立在门口,给参观者讲解径山小古城7000余年与径山寺700余年的历史和文化。学生们说得有板有眼,有的还教大家辨别什么是石镰、石刀、石锛等,更有演示径山茶手工杀青、上竹匾烘焙等动作的,让大家听得兴起、看得过瘾。
说起选报宣讲社的初衷,705班学生吴小蒙坦言,是为了弥补演讲口才方面的短板。一年下来,在社团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模仿和训练了建党百年、红色教育基地、良渚文化等多个场景,不仅表达能力大大提高,而且也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已经加入宣讲社两年了,觉得受益匪浅。”803班学生陆梓萱说,每次讲解径山茶的历史时都很感动,觉得家乡了不起,应该倍加珍惜。
“在‘双减’大背景下,学校只有把各种社团活动搞活,培养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才能真正落实以素养为导向、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方针。”何卫锋说,今后径山镇中学要在挖掘地域资源、激发师生活力等方面继续下大力气,让“上好学”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摄影:沈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