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5月28日 星期

社交有“圈” 成长无“壁”
金职院构建圈层成长共同体培育积极心理

□本报记者 舒玲玲

每天早上叫醒傅蝶的不是闹铃,而是“早起+”群里此起彼伏的消息提示音。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餐、一个迎着朝阳奔跑的身影、一本写满批注的图书……根据“群公约”,所有人必须在早上8:00前完成照片打卡。

日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最新一期“21天心理赋能团”开团,组建包括“早起+”在内的社群26个,参与学生600余人。“万词王”“读书郎”“陪你Keep到底”“美食大爆炸”……金职院把有共同目标或爱好的学生凑到一起,每个群特邀一位群主,带领群成员开展21天个人积极行为活动挑战。这项活动,金职院已经坚持了3年,累计建群100余个,覆盖学生3000余人次。

学校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建群?这还得从学生们常常三五“成群”说起——

商学院辅导员钱玲发现,每次在班级群或部门群发布通知,学生们都会整齐地回复“OK”“好的”“收到”,然后转头就在各个小群里交流、吐槽。“学生们私下拉的小群特别多,有些学生还会同时身处好几个不同的小群。”她感慨地说,学生不愿在大群里表达真实的意见和看法,私下里的态度和信息教师们又掌握不到,很容易导致在一些工作落实中教师跟学生产生隔阂。

更令钱玲担忧的是,一个群就是一个社交圈,大学生网络社交已然出现圈层化现象。圈层化的本质是具有某种特质的群体性集中,会通过影响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人际交往,继而牵动他们的情绪状态和身心健康。“同一个圈子里的成员,在思想和认识上往往容易窄化、固化甚至是极端化。”她坦言,圈层其实是有壁垒的,就像一道信息屏障,容易致使主流信息传不到、学生想法猜不透、网络异见截不住。

学生在金职院圈层互助平台上的留言印证了这份担忧。“老师,我的社交圈很窄,基本只能和室友、家人交往。”“我的圈子虽然很多,但是想获得每个圈子的认同很难。”……圈子太小、圈子不同、圈子难融等社交难题频繁被提及。

既然原本的圈子不合适,那就打破它;没有适合的圈子,就重建一个。钱玲所在的商学院WE成长辅导员工作室率先行动起来,于2021年推出“21天心理赋能计划”,通过组建社群,由学生群主带动朋辈互助打卡闯关,完成既定目标。在此基础上,群主还要不定期地组织各类线上线下的交流和分享活动,把群“建好”“建活”,使之成为学生健康社交的重要补充。

既得是能管好群的群主,还得是能帮到人的“赋能团团长”,选谁来当?商学院面向全校发出“英雄帖”,招募具备一定技能或在健康生活、学习等方面极为自律,且具备积极品质和良好沟通能力,能妥善处理成员关系、鼓励成员积极向上,并能自行组建二三十人主题打卡群的学生。为了让他们更好更早地建立群秩序、提升影响力,WE成长辅导员工作室的辅导员还会对群主进行领导力、网络素养、社群运营等主题的针对性培训。

“不只是这7天,21天、100天、365天……希望大家都能坚持学习,继续加油吧!”群主在监督打卡之余不忘给大家加油打气。群成员也很感念同行的伙伴和坚持的自己,纷纷留言“如果不是圈里人的鼓励和支持,中途差点就放弃了,想不到自己真的能做到”。尽管目标任务只有21天,但对大多数社群来说,21天只是一个开始。“很多社群一直运营到现在,最长的已经超过1年。”钱玲说,“21天心理赋能计划”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培育积极心理品质,也要打破圈层固化,让社交圈层流动起来,让人际关系活跃起来。

喜人的变化开始发生。学生小方原来和班上同学关系紧张,由于缺乏现实社交技能,她很难融入当时的圈子。喜欢英语的她通过招募成为群主,每天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也会积极努力解决群成员提出的问题和诉求,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在新的圈子里树立了自信、交到了朋友,她整个人都变得开朗了。

“我们关注圈层化现象,不能忽视寝室关系问题,因为在物理空间上,寝室圈层很难被打破。”学生处副处长、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吴一玲介绍,他们接待过的学生中,咨询求助人际关系问题的占比最高,其中尤以寝室关系问题最为突出,占比接近50%。对此,金职院除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增加两个课时的“室友相处之道”,还推出“室友九宫格”,通过一起打卡9件事并拍照纪念、照片上墙,打造积极寝室圈。

如今,“21天心理赋能计划”已经升格为校级活动,还被纳入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考核项目。金职院也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积极心理团体辅导课程体系,并围绕“环境—组织—个体心理—课程—评价—社会支持”六大系统组建网络社群,探索“融—破—建—塑”圈层成长路径,构建起大学生圈层成长共同体生态系统。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