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东红 汪振兴
“此单位进校园开展幼少儿才艺选拔赛的申请,因涉嫌商业性质,被我们明确拒绝了。”
“该协会申报进校园开展营养宣传,我们建议活动对象从学生调整为学校食堂工作人员。”
提起最近的“进校园”事务审批情况,玉环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周钦义感受深刻,非教育教学事务再也没有那么容易“进校园”了。
今年以来,玉环市纪委监委实施“边调研、边整治、边规范”工作模式,大胆先行先试,在台州市率先对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问题开展专项整治,通过实地走访、跟踪督促、个别约谈等方式,监督推动减负政策走深走实。
“以前每天要接到上级部门或街道布置各类政务App、公众号、小程序的推广和打卡等任务,老师们备课时间和精力被占用,家长们也时常抱怨。”玉环市城关中心小学副校长陈爱萍说。各类非教育教学事务违规“进校园”,使学校成为承担各类社会事务的“集散中心”,额外、繁多、过频的非教育教学负担,让学校、教师深受其累。
经前期排摸发现,2023年度玉环各中小学校普遍存在“进校园”活动、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指尖上的App”等各类非教育教学事务突出问题。目前,玉环市纪委监委已督促市教育局取消学校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名、家长安全教育平台学习答题等事项10余个。
“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陈爱萍说,经过整治,现在非教育教学事务陆续退出了校园,教师们也有了更多精力放到教学事业上。
专项治理确实卸下了基层不少担子,但会不会雨过地皮湿?周钦义介绍,在市纪委监委监督推动下,市教育局遵照“非必要不进、凡进必审”原则,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的通知》,明确5类禁止事项清单,并建立事务“进校园”审批机制,由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依程序对相关事务进行评估论证,杜绝各类内容不适合、效果不理想、占时过长等非教育教学事务被“塞”进校园。
“教育是一项务实求真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去落实,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玉环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将持续加大对“进校园”事务审批、执行等情况的全程监督,把非教育教学事务挡在校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