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 亩
用一根吸管持续吹气,不借助其他工具,就能让乒乓球悬浮在空中——前不久,国科温州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志远为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好玩的科学课。这样“接地气”的科学课深受好评。
让中小学生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学知识,首先要走出老旧的应试教育的理念窠臼。科学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讲授和传递,不能简单等同于“上好科学课”,不是“黑板上画实验”“卷子上考实验”,更不能陷入应试思维,只是讲故事、看实验、做习题。走出理念误区,从“一门课程”转向“完整生活”,从“一本教材”转向“整个世界”,科学教育才能有真正落地生根的现实可能性,才能教会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发现、研究、解决科学问题。
从生活中来,到问题中去,科学发现的内在规律,决定了科学教育要有不同于应试教育的全新方式。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科学从来不是脱离火热现实生活的空洞理论说教和实验展示,再高深的科学理论,运用于生活实际才有意义。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向真实生动的生活,在可触可摸、别有趣味的探索探究里,在自己动手、生动有趣的科学实践中,追求科学、崇尚科学的种子更容易被播撒到他们的心田并生根发芽。
让科学教育走进火热的生活,其本质是怎样更好地教与怎样更好地学,这是一个问题具有内在互动关系、需要同步优化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扩大科学教师数量供给,提升教师的科学素质。据有关调研,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缺乏专职科学教师,特别是县级以下小学,科学教师专职化比例仅为 16.1%,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科学教师人数更是严重不足,质量也亟待提升。因此,有必要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科学教师培养过程,建设专业素养过硬的科学教育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能力。多项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在科学技术知识方面表现良好,能记得住科学知识,却不知道如何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式解决问题。有关监测还显示,随着年龄渐长,我国青少年对科学教育的兴趣明显下降,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培育不足。对此,要建立校内与校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的科学教育方式。用望远镜追踪观测湿地公园内珍稀鸟类,在植物园科普基地研学实践,在气象局各色仪器旁观测风云……这类教学活动越多,科学教育的打开方式就会更科学。
让科学教育走进火热的生活,制度建设和改进是根本保障。一是加强科学教育顶层设计,强化大中小幼衔接的科学教育体系设计和布局,科学设定不同学段的科学教育目标,加强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组织保障和条件保障。二是改进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发挥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比如制定以生活实践为中心、问题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主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加强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