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4月12日 星期

人工智能赋能“四链”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开栏的话: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校是主力军更是生力军。本报特开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校力量·笔谈》栏目,约请高校专家学者畅谈如何找到发力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敬请关注。

□宋华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长期存在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现象,尤其是制造业内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联动不足现象尤为明显。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的转化不足。2018—2022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5%左右,其中科研单位在12%左右,高校专利产业化率仅占4%。二是产业创新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不足。34%的高校院所科研人员认为企业承接其专利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企业较少参与高校院所创新。此外,人才资源和资金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结构性错配、误配等现象也普遍存在,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不足,影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其中,创新链与产业链如同DNA双螺旋结构,相互依存、彼此融合、共同演进;资金链是创新链运作的重要保障,是连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桥梁;人才链支撑创新链发展,并为产业链保值增值提供根本动力。“四链”融合要推动各主体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实现全要素在各链间高效配置、融合发展。“四链”融合既包括每个链条内部各个环节的纵向融合,也包括四个链条之间的横向融合,是当前乃至未来较长时间内,加强产业创新、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走向数据与知识双轮驱动的新时代,中国产业经济正在加速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人工智能为引领,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作为赋能型技术,在推动“四链”融合领域潜力巨大。但是,如何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地嵌入到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等多方主体的认知决策过程中,建立支撑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的“四链”融合数智平台,成为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在这方面,浙江近些年做了一些探索,先行先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如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近期承担工信部重大项目“人工智能推动四链融合战略研究与技术落地”,从理论模型、技术方案入手,解决了“四链”融合的产业创新知识计算以及认知决策的关键技术难点,提出了“一云两网四端”的“四链”融合数智化平台框架,面向政府、平台、企业等多端用户构建国家省市联动的“四链”融合群智认知与决策体系,并在省级、市级和产业集群层面进行了“四链”融合认知决策应用的有效实践,为地方的产业经济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参考范本。

需要指出的是,发挥人工智能促进“四链”融合赋能型作用的过程中,光有技术创新还不够,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原因在于“四链”牵涉范围广,如产业链是工信(经信)部门主抓,创新链是科技部门主抓,人才链有多个部门在管,而资金链涉及的部门更多,如果要切实推进“四链”深度融合,需要体制机制上的配套性改革以推动相关部门间的联动和协同机制建设,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时,充分发挥好人工智能赋能型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将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赢得发展主动权。

(作者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九三学社中央经济专门委员会副主任)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