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阜溪街道成人文化技术 学校校长 潘晓利
浙江“新春第一会”强调,要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其中,将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列入“三支队伍”之一,这是浙江以人为本、重视基层队伍、精准发力的重要体现。身处为基层劳动者服务的成人教育一线,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
一、构建服务体系,提升劳动者队伍的成长空间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目前,基层劳动者队伍中初级劳动者多、高技能劳动者少,传统型劳动者多、现代型劳动者少,单一型劳动者多、复合型劳动者少,短期速成的人数多、系统培养的人数少。针对这些问题,整合教育、人社、农业等部门资源,重点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导、教育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为支撑保障的工作机制,秉着“想劳动者所想,急劳动者所需”理念开展培育。比如近年来,考虑到一线劳动者的工学矛盾,我省将成人“双证制”初高中学历教育日常课程设置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校本课程基本以线下为主,体现了更多的技能操作,颇受各级学员的好评;德清各成校更是抱团成长、资源共享,电商、茶艺、家政、科学种养等课程培训多校联合开展,体现实效。
就成校的功能看,在专业类课程设置上,未来应继续加强与乡村振兴、各行业实用技能的关联性培养,促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强化政策落地、罗列需求清单、落实培训“人财物”等,让基层劳动者感受到各级部门对大家的重视与持续培育人才的决心和信心,让劳动者队伍和干部队伍、创新型人才和更高企业家队伍一样,享有更多提升空间与社会地位。
二、拓宽服务载体,成就劳动者队伍的成长梦想
面对基层一线庞大的劳动者队伍,如何让更多人成为高素养劳动者,甚至是有工匠精神的高素养劳动者“领头羊”呢?这需要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平台。省内各县(市、区)都在积极打造学习型社会,区域内联合开放大学、职业院校及成校、社区教育中心、村民学习点、文化礼堂等,在不断加强全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数字平台建设的同时,推进教育培训成果互认转化,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湖州地区在加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培养上,针对各成校场地、专业设施设备有限的情况,除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与各乡镇(街道)成校深度融合外,更将培训场地延伸至企业与田间地头。各镇街以成校(社区教育中心)为主要学习点,辐射到以村民学校、文化礼堂为核心的文化学习圈、以农业实践基地为核心的农技学习圈、以职工学校为核心的职工技能学习圈,同时兼顾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形成众多劳动者的“15分钟学习圈”。在师资队伍上,成校教师与“土专家”“田秀才”和乡村创客共同成长,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献“智”乡村沃土。在德清,菌菇种植、水产养殖、民宿管家、休闲农业指导等培训项目在本地12家成校落地生根,近5年培训相关从业者超2万人,提升产值超1.2亿元,还联合农业、科协等部门培养了省市绿领新导师、乡村振兴带头人、农民专家等专业人才超50人。这批土生土长的专家,又成为各成校新聘的兼职导师,为成就更多劳动者的创业梦、乡村振兴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创新服务理念,促使劳动者队伍开花结果
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都需要人才支撑。要把打造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放到“大赛道”中,从整体通盘考虑、系统谋划、高效贯通,给予劳动者队伍更多呵护和支持。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多征求一线培训单位、服务类单位和劳动者本身的需求与实际困难;培育与设置劳动骨干工作室,注重“物质、精神双培养”,为劳动者队伍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更广范围的衍生服务,让他们有更多的归属感与成就感。
除为各类劳动群体提供职业规划能力、就业实用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等培训外,更在各级金融支持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学有优教等服务体系内,建立骨干劳动者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为真正敢拼敢闯的劳动者人才“开绿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各类服务单位和劳动者队伍放下后顾之忧,安心放心地在各行业、各岗位上发展,让高素养劳动者发挥更多示范作用。
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培育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作为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全力浇灌“劳动者队伍”之花,使其拥有更多新平台、新梦想、新发展,成为更多劳动人才向往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