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2月27日 星期

舞动追梦之姿 热忱奔赴春天

刘福洋(前排中)和学生们的“村晚”表演
卢奕名、卢奕州两兄弟在假期参观上海天文馆
开元书院里的孩子们
正在家访的干乐怡(右二)

编者按:春来山河秀,龙腾日月新。甲辰龙年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分赴省内多地,探访基层,通过细微视角记录下师生们假期里的特别故事,展现浙江教育的新变化、新气象、新作为——

“艺术村长”来了 “村晚”有了

□本报记者 舒玲玲

2月25日正月十六这天晚上,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一处山谷里,隐隐传来喜庆欢快的音乐声,划破了连日低温阴雨笼罩的阴霾。循声往山谷腹地前行,一路灯火愈盛、乐声愈隆。谜底在何家村文化礼堂揭开,“舞动龙年,共筑盛世”何家村春节联欢晚会正在这里热闹上演。这也是何家村第一次办“村晚”。

在略显拥挤的后台,身着表演服的刘福洋仿佛有三头六臂般,紧盯节目流程、检查舞蹈配乐、嘱咐舞蹈演员要注意的事项,是全场最忙碌的人。今年1月刚上任何家村“艺术村长”,刘福洋一手策划了这台“村晚”,还身兼多个节目的编导、主舞。

作为浙江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青年舞蹈家刘福洋还是国家一级导演、国家一级演员,多次斩获“荷花奖”“文华奖”。尽管登上过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等众多专业舞台,但刘福洋并未因“村晚”而有丝毫懈怠,反而更加专注地筹备。他想让村民近距离感受歌舞艺术,获得一次难忘的精神享受和新春记忆。

演出开始前两三天,刘福洋和学生们几乎都泡在了他位于文三路上的舞蹈工作室,从清晨排练到晚上十一二点,累了就席地而坐小憩片刻,随即又在音乐声中翩然起舞。“因为大雪等恶劣天气,回杭的航班一延再延,留给我们最后合排的时间不多。”虽然略有焦虑,但刘福洋信心也十分充足,因为假期里他一直通过线上交流等方式指导、敦促学生练习舞蹈动作。

这台“村晚”是刘福洋上任“艺术村长”后交出的第一份答卷。为了让舞蹈表演更贴近村民,早在年前,他就两次来到何家村采风,了解村情村貌,并据此编排创作出《一缎丝语》等尽显江南风情的舞蹈作品。

“何家村的风景特别美,我希望能把舞蹈作品和当地环境相结合,根据村庄环境和主题来创编新的舞蹈。”刘福洋告诉记者,舞者在自然环境中的表达和在剧场是完全不同的,环境舞蹈能进一步拉近舞者和观众的距离。他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推动舞蹈艺术更加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展现乡村艺术品质。

接下来,刘福洋还将在何家村建工作坊,开展舞蹈艺术讲座、指导村民舞蹈队等,同时带领更多优秀舞蹈同仁走进何家村,打响这里的文旅知名度。对此,何家村党支部副书记徐国良也希望借力“艺术村长”工作模式,将该村休闲运动的特色以音乐舞蹈的形式更好地呈现出来,融入未来乡村发展,变“流量”为“留量”。

□本报记者 张纯纯

这个寒假,清华附中嘉兴实验学校的双胞胎兄弟卢奕名和卢奕州跟“水”较上了劲。

走进兄弟俩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大鱼缸,十几条白鲢鱼正游得欢快。鱼缸看似普通,里面的水却大有学问。弟弟卢奕州介绍,养鱼的水是他从嘉兴长水塘里取来的河水,先是利用火山石、溪流石、菹草、金鱼藻等对水质进行净化,之后放入若干金苔鼠清洁鱼和白鲢鱼苗,观测他们的生存状况。这个实验拟通过构建完整的水生态自净系统,实现河道水质提升和生态改善。

哥哥卢奕名则将目光落在了洗车水上。他说,在日常洗车时,水资源浪费情况往往很严重,因此产生了“洗车水循环利用”的想法。卢奕名向记者展示了一张自己的设计图,上面不仅清晰展现了洗车区域地面的特殊设计,还呈现了一款集石英砂、活性炭、超滤膜等多层过滤与消毒为一体的自动化净水装置。

虽然各自主导的实验内容不同,但这个寒假兄弟俩俨然组成了最佳团队。比如,当弟弟实验中的鲢鱼身上出现小白点时,哥哥第一时间发现了,并怀疑是寄生虫导致。兄弟俩及时进行了处理,使得实验可以顺利进行。开学后,他们将带着这两个与水净化有关的实验项目,参加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

自小学开始,参加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类竞赛就成了兄弟俩的家常便饭。从自然科普类到信息编程类,卢奕名和卢奕州不断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挑战着一个个未知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也通过参赛增强了心理素质。”卢奕名表示,自己和弟弟要向科学家学习,永远保持好奇心、勇于发问、乐于探究。

去年,兄弟俩发明的“盲人避障耳机”获得了第十八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浙江省赛区一等奖。这个寒假,他们又将这个项目升级到了2.0版,尝试叠加超声波导盲杖,以更精准的语音提示进行导航。“我们要让这款发明更实用,让盲人的出行更加便捷。”

孩子妈妈表示,兄弟俩对科技创新的热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直以来学校里浓厚的科创氛围。小学时,学校就经常举行科普类讲座,还有多个科技类社团供选择。进入初中后,兄弟俩也是第一时间就加入了学校的科创中心,配有专业的指导教师,随时都可以探讨新创意。

据悉,近年来嘉兴市积极探索青少年科普教育新途径,实现长三角优质科教资源互联共享,并以各中小学为中心打造15分钟科创圈,在校内构建“科研员+辅导员”的团队培养模式,形成青少年科普教育“零距离”和科创“全链接”。

农家书屋客来勤

□本报记者 李 平

2月19日正月初十,周边的学校尚未开学,德清县康乾街道虎山路一带显得有些冷清,但隶属于兆丰未来社区的悦读悦享开元书院内,却是一派温馨热闹的景象。

“今天又到了哪些新书?”“哇,学校的推荐书目,在这里都能找到。”“快开学了,来给孩子挑选一些文具。”一走进书屋,记者就听到一些孩子、家长在小声地交流着。

外观上,黄白配色的开元书院在一众灰黑建筑里显得特别醒目、雅致。书院于2023年5月落成,建于康乾街道秋山村原村委用地。“这个由村委会‘摇身一变’而成的书屋,现在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康乾街道社管办负责人屠丹丹介绍,兆丰未来社区成立时间仅3年多,包括3个居民小区与学校地块。从这些小区及周边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到开元书院,步行距离均在10分钟以内,“书屋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周边的居民”。

小学四年级学生计宇桐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昆虫记》。他家和书屋只隔了一条马路。他早早做完寒假作业,便来到书屋挑选自己喜欢看的书。家住附近的居民沈先生酷爱写作,最近刚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作品集。“一有空闲,我就会来书屋读书、写作。这里的书籍能满足日常所需,再也不用专程去德清县图书馆借书了。”

开元书院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在书屋一楼,图书借阅区里摆放着各类图书8000余册,还设置了亲子共读阅览、儿童手工、文创制作等区域。走上二楼,只见几个功能教室宽敞明亮,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另外还开辟了画室供学生来上公益美术课。

记者注意到,书屋内不仅有德清县图书馆派驻的负责人,还有第三方社工组织的工作人员。正在清点书籍的书屋负责人告诉记者,书屋的图书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借阅区每半年更换一次的县图书馆的馆配书,另一部分是应读者需求而定期增添的新书。

时针指向了上午10点,随着前来阅读的孩子渐渐增多,社工带领孩子们做起了树叶画。康乾街道不仅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还坐拥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等优质教育资源。近一年来,开元书院有效整合资源,推出了十几场活动,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为乡村文化振兴强基塑魂。“得益于浙江大力推进‘书香浙江’建设,现在农家书屋遍及德清各个村镇社区,进一步完善了群众身边的‘15分钟文化生活圈’。”屠丹丹说。

“关爱”不放假 家访暖人心

□本报记者 朱郑远

2月18日正月初九,乐清市气温骤降,大风裹挟着小雨,打得人脸颊生疼。上午10点,乐清经济开发区学校教师干乐怡来到曙光路上一家中草药凉茶店门前。

这里住着该校四年级学生小汤一家。前一次家访中,干乐怡了解到小汤因为觉得自己体型偏胖而焦虑,便约定假期再次上门家访。进门后,她先和小汤的母亲与奶奶交流了解情况,再针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特点,并结合自身的一些教育经验和生活实践,讲解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和改进膳食、加强锻炼、增强自信等方法。

“听说你寒假里养了新品种的宠物。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同学们分享养小动物的妙招。大家都很喜欢听你讲这个呢。”随后,干乐怡又单独和小汤聊起了假期的日常与新学期的期待。

当天,记者跟着干乐怡走访了几户家庭。家长们几乎都是一样的表情,见到外人略显局促紧张,话也不多,更多的时候是满足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小小的客厅一下子被到访者塞得满满的,反而多了几分温馨。

开学首日,杭州市余杭区理想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带着用废旧物品制作的寒假手工作品穿梭在校园内。图为当看到二年级学生采用非遗编织技法制作的龙元素作品时,大家纷纷点赞。(本报通讯员 孙姗姗 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