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晶 蒋 涛 卜滢滢
因地处沈括的家乡,我校有幸成为以这位古代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建校以来,学校着力传承沈括“精研深究”的科创精神,以“人文为基、科创为翼”作为办学定位,为学生打造随处可见的科学元素。
沈括强调“必睹其验,始著其篇”,即通过亲身实践验证探索真理。这种理念,在沈括小学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学校的绿化带中矗立着一根根传声筒,每每下课,学生们就三个一群、两个一组地围在传声筒两端打起了土电话,在嬉戏玩闹中,他们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像这样的科学元素散落在校园的角角落落:墙面上、草丛中、转角处……学生们可以随时体验,随时观察。
《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集大成之作。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展现出的科学精神,以及其中遗留的科学问题,值得各科教师深挖,为教学所用。
《梦溪笔谈》中的《桂屑除草》原文并不长,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及蕴含其中的道理?在教学《桂屑除草》这堂拓展课中,我们进行了精心设计。
课堂上,先由学生上台表演情景剧《江南后主除草之惑》。几名学生身着汉服,对这个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南唐李后主忧虑清暑阁前杂草滋生,于是,徐锴让人用桂枝屑洒在砖缝中。
在讲解了文中难懂的字词释义后,便进入提问环节。
师:徐锴是怎么解释他这么做的原因的?谓:“《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盖桂辛螫故也。”《雷公炮炙论》中也说了一件事情,跟徐锴的解释差不多。《雷公炮炙论》云:“以桂为丁以钉木中,其木即死。”以肉桂做成钉子,钉在树木中,树木很快就死了。那么真是因为“桂辛螫”吗?
生:是,因为《吕氏春秋》中是这么说的。
生:不是,因为“然桂之杀草木自是其性,不为辛螫也”。“一丁至微,未必能螫大木,自其性相制耳。”
师:在文中找一找,沈括在写这篇文章时引用了哪些名著?
生:这短短的一篇文章,却引用了《杨文公谈苑》《吕氏春秋》《雷公炮炙论》3本著作。
生:沈括酷爱读书,对名著也是如数家珍,所以他才能集前朝科学成就于《梦溪笔谈》之中。
师:沈括通过《桂屑除草》,告诉我们什么?
生:桂屑之所以能除草,不是因为辛螫,而是因为桂树本身的特性,但到底是桂树中的哪一种物质发挥了其作用,当时由于科技不发达,所以无从探究。
生:现在科技发达,历史上的很多未解之谜,都能探寻到答案。沈括的《梦溪笔谈》集合了古代的很多科技发明,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科学疑问。我们将沿着他的脚步,发现一个又一个问题,在求索的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收获。
其实,《梦溪笔谈》对小学生来说比较艰深,我们便让他们读一些相对浅显的名人传记类作品。在《文理全能小达人沈括》的阅读分享课上,我们引导学生学着沈括的样子,对科学原理进行验证,沉浸式体验科学家的所思所想。
《梦溪笔谈》这本书中详细描述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工序。沈括还对4种指南针的使用方式进行了比较。指南针传到西方,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指南针依然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前,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在课堂上则通过视频,分享学生亲手体验活字印刷以及用水浮法、缕悬法制作指南针的过程。
而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强调观察和实践,还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于思考。课堂上,常通过启发式问题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分歧时,学生往往会采用重复实验的方式进一步探究。渐渐地,他们养成了不偏听偏信、追求事实的习惯。
沈括注重实际观察,三年级的科学课有关于光影的研究,在引导学生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时,我们总会领着他们到日晷前驻足。日晷是太阳钟,晷面上的影子就像现代钟表的指针,随着太阳渐渐升高,用无声的影子告诉大家时光的流逝。学生们常常惊叹日晷的时间居然能如此精确,深深叹服于古人的智慧。
(作者系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沈括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