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毕业季,很多学校秀出的“金榜题名”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于毕业生而言,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从学校带走些什么?是对未来更美好的信念?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是自信?是学习的方法?……毕业生们说,离开学校,脑海中留下的除了知识,还有对未来的憧憬、爱人爱自然的情感、融入社会的技能、师生间交往的各种细节等。本期探讨——
嘉宾:
谌群芳 浙江大学副教授
叶翠微 杭州市湘湖未来学校校长
汪燕宏 省特级教师、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教研员
马 骉 省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校长
饶美红 杭州市建兰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赵 骎 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陈民仙 杭州上海世外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陈伟忠 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
白莉莉 省特级教师、温州道尔顿小学校长
沈为民 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姜正德 省特级教师、常山县育才小学校长
王植定 仙居县实验小学校长
主持人:
言 宏
●主持人:仪式教育是当下学校普遍重视的教育项目。又到毕业季,学校是否有为学生毕业准备了特别的仪式?为何这样设计?
马骉:一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都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治与自育,获得充分成长。自治指自我管理和自我促进的能力;自育指自我觉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学校的整个毕业典礼,从导演到摄影、从主持到场务、从节目排演到现场灯光,全都由学生自己来操办。毕业典礼的整体构想由班级头脑风暴生成,至年级开展主题汇报,再进行民主决议投票,层层推选而定。提案负责人“中标”后,在年级内选拔毕业典礼的筹备团队,进行毕业节目的筛选与整合。每一个节目的舞台位置,每一首背景音乐的选择,每一个串联的细节,都由学生亲自负责、牢牢把关。学生们通过这样的自治、自育,不断成长为未来社会中具备自主性、创造力和领导能力的优秀人才。
陈民仙:杭州上海世外学校毕业季中最特别的仪式要数让每个学生攀岩到至高处,从校长手中领取毕业证书。此外,我们还设计了学科融合的各项毕业活动,比如语文的毕业文集设计、数学建模作品设计、英语演讲与辩论展示等。学生们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完成了从内化的知识与素养习得到外显的成果汇报这些毕业课程活动。这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也让毕业生在依依惜别中对母校的课程体系有了一次回溯与展望的机会。
王植定:仙居县实验小学希望通过毕业典礼,给予毕业生更多的校园记忆,留住更多的美好。因此,今年学校对毕业典礼进行了特别策划,主题是“今夜无眠,露营狂欢晚会”。典礼的现场从报告厅搬到露天操场,我们让学生席地而坐,让师生无拘无束演唱。晚上11点,我宣布“今夜可以无眠,友谊万岁,未来美好”。虽然搭了很多帐篷,但这一夜大部分学生都没睡觉。我认为,让毕业生在狂欢中留住同学友情、师生恩情,留住6年的故事,留住6年成长的力量,这应该是教育的最好效果。
●主持人:毕业季到来,学生对教师依依不舍,对学校流连忘返。杭州第十四中学老校友、著名电影演员黄晓棠曾说,母校给她最好的东西是希望,“今天很美好,明天很美好,后天比明天更美好”,这让她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坎坷,永远生活在对未来的憧憬中。在各位看来,学校最应该让毕业生带走的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谌群芳:好的学校教育就是给予学生获得价值感和终生成长的心态,给予学生无差别的真爱,如果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能建立“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的信念。优秀成功的教育带来的这种感觉就像朝着风中吹散一朵蒲公英,看着细小的种子随风飘散,让人念念不忘。
叶翠微:学校最应该让毕业生带走并终身受益的是三样东西:第一是科学的认知,也就是学生有高的思维品质,从而能够不断地去挑战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第二个是精神的力量,也就是知行合一,能够“学中做,做中学”,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神;第三个是灵魂的成长,也就是天下为公。
汪燕宏: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自己的世界,从而让他们成为更加自由和有思想的人。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是要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有思想的自己。如果说,当孩子离开这所学校之后,总有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使他在遇到任何挫折和困难时,会回味和思考,从而作出正确的决断和行动……这就是留在学生内心深处无法抹去的思想烙印。
饶美红:学校最应该留给毕业生并让他们终身受用的是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这两项能力是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持续学习和适应的关键。学校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包括有效的学习方法、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技巧,以及持续学习的动力和意识。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地面对挑战和决策,不依赖他人的意见和指导。
陈伟忠:学校最应该留给毕业生的是三点:一是体艺(包括科技)特长,让学生有健康体魄、高雅气质,具有创新创造活力;二是学科关键能力,依据课程标准,聚焦学校核心价值,把各学科中最基本、最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的素养予以长期聚焦,形成学校育人标准;三是自我完善的品格,给学生的一生成长安装上“内燃机”,为今后发展提供无尽动力。
白莉莉:学校要让毕业生有“成为最好的自己”的信念。学校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自身的特质,也有个性化的期待。所以,学校应该为在这里成长的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种发现自己天赋、找到成为最好自己的途径。他们一旦拥有了这种能力,即便碰到挫折也会勇敢面对。
姜正德:我觉得,让学生终身受用的是审美意识和能力。我始终认为,校园应该是美好事物汇聚的中心,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美育。因为一个崇尚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努力的、善良的、智慧的,而这样的人正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这是美育的主要功能与潜在价值。
沈为民: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我认为,一所好学校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成长。知识层面的教育,可以通过课堂、作业、文本化的测试来完成。而动手能力、冒险精神、意志品格的培养,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体悟。
●主持人:毕业生需要这些“人生必需品”。那么,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可以设计哪些相关的课程、活动?
叶翠微:一是要通过课堂、课程和课题“三课”联动给予学生高位的学习条件;二是要给学生高位的自主性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当中,真切地感受聚集精神的力量;三是要让学生有高位的自省,通过不断的自省,让自己有信仰与追求,从而走向诗和远方。如杭州市湘湖未来学校就设置了“四个100”的活动,即读100部名著、观100部名片、看100幅名画、听100首名曲等。
饶美红:学校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研究项目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和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学校还可以提供自习室、图书馆等自主学习环境和在线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通过这些措施,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保持适应性和竞争力,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赵骎:如果让我聊毕业生,印象中最深刻的故事是学校成立了第一个学生工作室——倪想昆虫研究学生工作室。工作室的灵感来自学生倪想。因为他对昆虫兴趣浓厚,所以启发和号召了一批同样对昆虫感兴趣有研究的同学共同成立了倪想昆虫工作室。受此启发,学校鼓励像他一样有梦想有热爱有热情的学生申报学生工作室。通过学生工作室的建设,学校可以为更多有梦想的学生打造平台,让更多有创造力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校园工作室。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以学生工作室为契机,发现自身的兴趣点,毕业后也能为未来而学,向世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