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焕荣
“张老师,您相不相信命运?”准备学考期间,学生的随口一问立马引起了绍兴市阳明中学某班班主任张大千的警觉。“对于命运、死亡等问题的忽然关注,是‘特殊言行’的一个判断标志。”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张大千专门找到这名学生,并通过耐心地谈心、疏导,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命运”,也有效地化解了他的考前焦虑。
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张大千之所以有这样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得益于绍兴市教育局去年年底出台的《中小学加强“四特”学生管理及干预的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梳理了“四特”学生的17条外在识别表征,帮助班主任们更轻松地识别出可能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尤其是那些看似外向、开朗但其内心深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的“无症风险”“微笑抑郁”情况。
所谓“四特”,即特殊心理、特殊家庭、特殊体质、特殊言行。“与以往的‘三特’相比,‘四特’最大的改变就是将特殊言行学生也纳入了相应的教育和管理。”绍兴市教育局基教处负责人孙国范介绍,去年10月,市教育局曾召开一次专家论证会,对近3年的心理高危学生数据进行了梳理和复盘,结果发现有部分学生并不在“三特”学生名单之中。“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这些学生平时的言行已经有过一些异样表征,但由于不是‘三特’学生,且班主任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很难及时、有效地识别和干预,日积月累,小毛病就成了大隐患。”孙国范直言,心理问题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就越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三特’到‘四特’,就是把‘关口’前移,做到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
《指引》出台后,绍兴市教育局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专业系统机测为主、班主任观察为辅的“四特”学生全面摸排工作,共排查出“四特”学生5732名,完成建档5732份。其中,特殊心理学生采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手段测评筛查,测评覆盖率100%,且每年不少于两次;特殊家庭、特殊体质学生由班主任通过家访进行筛查,每学期更新一次;特殊言行学生由班主任通过其平时表现进行识别筛查,每日观察一次、每周评估一次、每月更新一次。
“事实上,筛查出的‘四特’学生很多为特殊言行学生,为保护这些学生的隐私,我们专门采取了单列管理措施,将筛查、建档、帮扶等一系列工作都尽量交给班主任一个人完成,对于情况并不严重的特殊言行学生,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四特’学生名单中,班主任的观察和帮扶都隐藏在平时的相处和谈话中,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绍兴市中小学心理教研员徐伟英说。
为加强“四特”学生的管理和干预,绍兴还建立了一人一档、一人一案、一人一策的定向帮扶机制,实行分层干预。其中,特殊言行学生以动态关注、疏导为主,特殊家庭、特殊体质学生以动态关注、陪伴为主,特殊心理学生则以治疗为主、疏导为辅。针对特殊心理学生,该市还专门采用了“一人五护”模式,即在校内落实校领导、党员教师、班主任等两名校内人员结对,在校外落实基层全科网格员、“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和老劳模)等两名校外人员帮扶,在班内落实同学好友等一名人员上下学陪伴,做到了“五对一”校内外全过程陪护。
孙国范告诉记者,一年来,该市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稳步提升,尤其是班主任这一群体,在有了明确的标准和可操作的指引后,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四特’学生的17条外在识别表征能够帮助我们这些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年轻班主任更好地作出判断,既方便又实用。同时,还加强了我对学生异样表现的警惕性,观察力大大提高。”张大千说。在采访中,也有带班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表示:“以前,我也经常找学生谈心、谈话,但由于没有心理学知识支撑,容易变成拉家常,现在一人一档,有观察、有记录、有比较,必要时还可以找心理教师帮忙,辅导效果愈发明显。”
下一步,绍兴将继续坚持“生命至上、预防为先、帮扶为主”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加强“四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积极完善学校部门信息互通、医教结合转介干预、家校社协同会商等相关机制,全力护航学生心理健康,走出一条“四特”学生多元教育帮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