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5月19日 星期

培育成长沃土 夯实中坚力量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浙江答卷”

□本报记者 李 平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在国旗下宣誓……”近日,常山县2800多名教师以学校为单位,在国旗下进行了庄严的师德师风集体宣誓。

“通过4年多来的师德师风主题活动,教师师德水平显著提升,全县教育系统涌现了全国优秀教师王金良、‘煮蛋教师’张黎明、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黄金高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常山县教育局人事科科长张志夏介绍,2023年,该县教育局将着力巩固并创优师德师风建设成果。

推进教育现代化,教师是关键。在今年的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上,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毛宏芳指出,浙江是全国最早提出并探索教育现代化的省份之一,有基础、有条件也有信心率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省域实践。要以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根本依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铸师魂:对标“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

师德是教师之魂。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首先必须建设优良的师德师风。近年来,在浙江,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日益凸显,师德师能培养体系日益健全。教师在资格认定、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时,师德师风是不容逾越的底线。

进入“十四五”时期,全省上下始终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坚持用“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早在2021年,省教育厅就印发《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三大工程”的通知》,全面推开师德专题教育“示范引领工程”“规范践行工程”“警示宣教工程”等“三大工程”,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根据2023年全省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暨清廉学校建设推进会部署,今年4月,全省教育系统师德师风问题整治工作视频会议召开,印发《全省教育系统师德师风问题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整治,打造清正廉洁教师队伍。

各地各校纷纷推出相关主题活动,切实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今年除了进行集体宣誓,全县教师还签订了‘六个严禁’承诺书。”常山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岳飞表示,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清廉学校创建有机融合,教管结合、奖惩并举,持续打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努力打造一支“叫得响、过得硬、能出彩”的教育铁军。

为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杭州市南肖埠小学与跨地区教共体常山县新昌乡中心小学一起打造师德师风建设共同体。今后两校将共促、共研、共享、共创、共建。

今年2月,杭州市滨江区组建了“四有好教师”宣讲团,首批共有33位教师成为宣讲团成员。他们将走进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传递滨江教育好声音。

“接下来,要加大优秀教师表彰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榜样作用,用优秀教师典型事迹带动、激发更多教师。”省教育厅教师处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浙江建立健全教师荣誉体系,构建了省市县乡校五级教师表彰体系,每年有6万多名有口皆碑的好教师登上领奖台。浙江省人民政府每3年评选一次“省杰出教师”,迄今已评选出9批(含省功勋教师)。

强师能: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走在前列”

2月18日,湖北师范大学同等学力申硕天台县中学教师学历提升首期培训班顺利开班。开班仪式上,天台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立构说:“在浙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教育背景下,教师提升学历已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这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学校优质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各级各类教师素质不断提升、结构全面优化,中小学高级教师比例从13.1%提高到18.1%。

“只有教师能力水平更加优化,教师队伍质量整体提升,才能为争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示范省提供师资保障。”省教育厅教师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在教师学历提升上,我省一边压实地方责任,将实施中小学高学历提升工程纳入对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考评;一边扩大教育硕士培养规模,实施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支持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促进区域和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据介绍,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21年下半年,浙江省开始试行订单式培训项目,2022年全面推行。区县结合教师需求开出培训“菜单”,应标成功的培训机构来为教师进行培训。量身定做的订单式培训,一改以往“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让教师们体验到了“缺什么补什么”的幸福感。据统计,2022全年,全省共开出760个订单班;而2023年年初至今,全省已开出432个订单班。

新时代的教师,需要主动融入教育改革发展和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变革。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市富阳区先后成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积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截至目前,试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制度层面,结合人工智能助推师范生培养等实践,进一步优化卓越师范生培养制度;牵头构建了全省以新型教师发展学校为载体,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方协同参与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在实践层面,研发人工智能助推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的智能教研平台;研发教师“成长宝”,推进教师数据精准治理;搭建省级师范生教育实践智能化平台,服务省内外20余所高校、6000余所中小学校。

富阳区深化浙江省“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试点区与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建设,在不断优化教师数字档案运用、解决教师队伍培养短板的基础上,借助教育大脑,打破教和学的时空界限,构建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研、学平台,加强“名师课堂”“诊断课堂”“录播教研室”等资源建设,年均开展网络听课、评课、研讨等1000余次,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截至今年年初,富阳区已拥有正高级教师12名、省特级教师21名、富春名师60名、学科带头人255名。

促均衡:多措并举助力薄弱地区教育发展

带同事和学生一起做课题;精心安排工作室的活动;想方设法搭建平台,助力教师团队中的好苗子迅速成长……自从来到松阳县任教,嘉兴语文名师郦明荣忙得不可开交。

而在缙云县实验中学,随着两年前德清思政课名师方含喜的加入,可喜的变化正在发生: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两年来,该校已有3名教师获评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方含喜立足缙云县实验中学,辐射缙云全县。得益于他的指导,越来越多青年教师迅速挑起教学“大梁”。

为鼓励和留住优秀教师扎根山区海岛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共富,浙江探索政策引导新机制,“定向推荐、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制度,发挥出“鲶鱼效应”,激活了人才“一池春水”。据悉,在丽水,除了正高级教师特设岗位,还有面向山区定向的特级教师13人、正高级教师10人,优质师资的辐射带动效应初显。

坚持优质均衡、公平为先,历来是浙江教育的政策取向。2016年先期试点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到2019年覆盖所有区域和学校;赋予县级教行政部门更充分的编制和岗位统筹权,全省每年1.5万名中小学校长教师跨校交流……一项项举措,让优质师资源源不断地充实到薄弱校,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助力薄弱地区教育发展,高校也在积极行动。去年6月,《浙师大服务山区26县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内容包含区域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教师素质提升行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共建行动、联盟学校提质行动等10项。这标志着浙师大开启探索共同富裕背景下基础教育的“区域经验”和“浙江样板”。“推动教育发展政策机制集成、工作系统集成、帮促力量集成,着力激发山区26县教育发展活力,是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标志性成果的关键之一。”浙师大校长郑孟状说。

天台大公中学早在2018年就签约成为浙师大附属中学,得到了浙师大的专业支持。在教学专家的手把手助推下,该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收获颇丰,学校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社会知名度和满意度大大提升。

除了引入“外援”,天台县也在积极进行内部“挖潜”。针对各级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总量不大、区域示范带动覆盖面尚有待提升的现状,该县启动实施“薪火计划”领军班,培养30周岁以下骨干教师成为学科领军教师。今年,筛选了66名学员参加业务提高培训,组建新时代“大先生”研修班培育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并在全县范围内筛选了129名优秀教师,分小幼组、中学组、行政组培育各级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