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焕荣
中考将近,根据孩子的学习实际,杭州的何女士一家开始关注职业学校。“我们专门了解了‘中本一体化’政策,觉得读3年中职后再上4年本科也很不错,不仅上本科有保障,还能在高中阶段就接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到大学后会更有优势。”何女士告诉记者,据她了解,如今,上“中本一体化”七年制班的难度也不小,竞争很激烈,“希望今后‘中本一体化’的名额能更多些,可选专业能更丰富些,这样孩子们的未来也能有更多选择”。
实施“中本一体化”试点,是我省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为打破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完善职业教育“育人链”,畅通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浙江遵循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强化类型链条建设,按照一体设计、学段衔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路径,有序推进了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的贯通培养,逐步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今年的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上,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毛宏芳将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行动列为新赛道之一,提出要深化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拓展职业教育升学通道。在新赛道上,面对新要求、新挑战,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又该如何发力?对此,浙江职业教育人正积极探索,全力答好这份时代新问卷。
稳步扩大长学制人才培养规模
职校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中本一体化’七年制班今年招多少人,往年多少分能报?”“‘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班今年有没有扩招,都有哪些专业?”……这段时间,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教务主任鲁晓阳收到了不少家长的咨询。他坦言,随着中职学生升学通道的逐步打通,曾经被认为“招不到学生”“成绩不好才去读”的中职学校,正越来越成为学生和家长眼中的“香饽饽”。
近年来,随着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和综合文化素质要求不断升级,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学历和技能“双提升”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愿望更为迫切。
“要让每个有梦想的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回应社会关切,拓展职教学生的升学通道,这些年来,我省将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作为突破口,持续扩大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规模,稳步提升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比例。2023年,“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职业教育招生计划将占中职招生总数的30%以上,较上年计划增长16%。预计到2025年,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招生计划将达到中职招生计划的40%。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职教学生升学通道还不够宽,特别是通向本科层次的通道较窄,无法满足老百姓接受高一层次学历教育的需求。
为此,早在2018年,浙江就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中本一体化”招生试点,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今年,我省又进一步启动了“中本一体化”试点扩面工作,面向省中职“双高计划”建设成效突出单位适度扩大招生计划,招生计划数由去年的1560名增加到2500名,同时拟新增一批项目,均为紧缺和优势专业,将有效优化“中本一体化”试点的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此外,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今后,我省将继续推动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延展,大力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推动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支持高职院校开办职教本科专业。
一体化课程+一体化教材+一体化师资
人才高质量培养越来越有底气
为提升中高职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中职阶段的学科教学质量,近日,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创新团队组织全体成员开展了一次集体教研活动。“通过此次教研,我们充分了解了各合作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这为后续中高职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及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依据。”该团队负责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院长樊丰富说。
近年来,为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浙江各地各校积极尝试“五年一贯制”“3+2分段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培养目标模糊、教学标准不一、课程内容重复、管理机制不畅等问题,容易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怎么办?浙江正从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教材开发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3个方面着手破局。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关键看教学,教学的核心是课程。从2021年开始,浙江全面开启了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本土化”尝试,着力构建一体设计、递进培养的省级标准,探索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首批共遴选30个量大面广、行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较长、社会需求相对稳定、适合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专业先行先试,有16所高职院校参与改革。目前,已完成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30个职业能力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451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到今年年底,我们将完成一系列标准的完善、试行工作,并在全省施行。”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丽娟说。
在此基础上,今年浙江又把开发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项目配套核心课程教材提上了日程,并将其列为省政府2023年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的重点考核指标。数月来,我省已陆续完成了12期中高职一体化教材开发培训,对30个专业中高职一体化教材编写分工进行了落实,正在制定教材样章和体例。“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是育人育才的重要载体。”于丽娟表示,到今年年底,我省将完成30本专业课改教材的编写工作,预计第一批教材将于2024年秋进入课堂。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在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中,必须抓住一体化教师团队建设这个“牛鼻子”。为此,今年浙江又启动了中高职一体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首批共25个团队参与改革。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创新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樊丰富介绍,该团队由金职院牵头,5所中职学校和4所幼儿园参与其中。团队骨干成员共30人,包括高职教师15人、中职教师10人、幼儿园教师4人、研究员1人。“今后,团队将围绕专业教师能力提升,多措并举开展高水平、结构化、示范性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机制探索,建立中高职师资有效协同工作机制,为我省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贯通提供教育类专业的探索经验。”樊丰富说。
深化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
职教人才适用性进一步提升
与学校共同组织开发教学项目,定期组织学校师生参与各类调研、座谈活动……自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钱塘学校启动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项目后,各合作企业显得尤为上心。该校副校长万亮斌坦言,在中策职校钱塘学校,企业正主动从人才链的末端走向中端、前端,从建立一体化专业认证体系到构建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从打造一体化校企师资团队到建设一体化实习实训基地,各合作企业都积极参与,“以前产教融合是我们找企业,现在是企业主动找我们”。
为针对性培养地方优势产业集群转型提升所迫切需要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探索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的有效实现方式,更好地适应我省产业跃迁和学生高质量发展需要,去年以来,我省启动了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通过推动优质高职资源下沉县域,探索在同一区域5年一体化深度融合培养,实现人才高规格培养、高质量就业,留在地方、服务地方。首批13所中职学校、14所高职院校参与。
“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参与各方的需求,实现了多方共赢,因此改革一经启动,就受到了普遍欢迎,各地政校行企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去年的工作基础上,今年我省还将再聚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绍兴微电子技术、舟山石油化工等,新增一批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项目,共有36所中职学校和23所高职院校参与,精准匹配地方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绍兴集成电路‘万亩千亿’产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极大。为此,我校积极争取与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项目,旨在通过探索基于县域的中高政企一体化培养模式,实现本地招生、本地培养、本地就业,为早日实现‘中国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祁黎说。
此外,依托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今年我省还将启动现场工程师专项工程,计划遴选50个左右省级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争取若干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项目,校企共同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