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

用数据说话 让课堂发声
兰溪市聚仁小学构建“课堂分析观察实验室”

□本报记者 朱郑远

“今天你拍了吗?”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兰溪市聚仁小学教师们彼此间的问候语。记者走进聚仁小学发现,摄像机已经悄然进入了每一间教室,镜头对准的是教室里的每一位师生,记录的是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一堂课结束,教师们便会收到一张课堂观察记录表,用于回看视频诊断教学。

“双减”之下,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聚仁小学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通过镜头对课堂的“观察”,引导教师们不断复盘、反思,从而不断拓展、升级一堂好课。

课堂用数据来说话

“课堂转型需基于课堂观察,只有对自己的课堂有充分的了解,知其足,知其不足,我们才有改变的动力,才有转型的可能,我们的课堂改革才有明确的方向。”校长陈玉婵说。

基于这样的初衷,聚仁小学从2021年开始构建“课堂分析观察实验室”,通过安装在班级教室里的高清摄像头,对师生的教学行为进行智能跟踪和无感拍摄,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生成观察记录及数据图表信息。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报告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12个观察点的详细数据,真正实现了基于数据实证的课堂行为观察。

“相较于教师自我报告、人工手动编码等传统的课堂观察分析手段,现在的‘课堂分析观察实验室’有着客观性强、省时省力等优点。同时,可以实现从靠直观认知和主观经验的传统教研,转变为基于数据和实证分析的深度教研。”陈玉婵解释,当下聚仁小学正在从“用经验说话”的描述时代迈向“用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云时代。

目前,聚仁小学已利用“课堂分析观察实验室”积累了40余个单元的课例素材,并基于大数据开展“我心中的年级好课”等系列活动,评选出学科好课、年级好课、学校好课。其中,学校好课获得市级赛课、教学设计、论文等多项比赛的一等奖。

精准问诊课堂教学

“可量化的数据报告,让我重新审视课堂,发现教学症结所在。”前不久,聚仁小学低段语文学科教研组的教师们观摩了青年教师黄珊珊上的一堂课。一节课结束,不少教师评价黄珊珊的教学语言简练、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了蓝天等词语的含义,还学会了在不同场景中描述蓝天,是一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好课。

但后台大数据分析显示:在教师行为上,讲授时间偏长且师生活动互动程度低;在师生语言互动上,常规提问高于创新提问。这些都说明,这堂课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来驱动学生回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太理想,探究能力受到限制,并不是一节真正的好课。

教研组的成员们反复观看课堂实录视频并进行分析,问题才一一显露——“仔细观看这段视频,你虽然对这个同学提出的蓝天元素表达了肯定,但教学评价在这里停止了,没有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反而局限住了他们的思维。”“这一部分可以加强教师鼓励与梳理总结,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共鸣。”……

“以前知道自己的课有问题,但是对于问题到底在哪儿,是有些模糊的。如今,有了数据的支撑,才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黄珊珊感慨,自从“课堂分析观察实验室”诞生,这两年她对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都更加了解,只有知道学生们喜欢的课堂长什么样,上课才会有更加细致的目标。

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徐老师,你们班的故事集能不能让我带去班上展示一下?”“这几篇写传统文化的童话故事很有想象力,从偏旁互换的角度展示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在语文教师徐晨熠的办公桌上有一本故事集,这本故事集收集了她所教班级46名学生的优秀童话作品,深受师生的喜爱,纷纷争相阅读。

“这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课《我来编童话》的教学成果,在这个单元的课程中,我一直通过‘课堂分析观察实验室’收集学生行为等方面的数据。”徐晨熠打开该堂课的课堂分析观察数据,里面学生表情以高兴和惊喜居多,课堂活跃度相对较高,创新提问较多,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这一点徐晨熠深有体会,在此前的传统文化单元教学当中,她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十分零碎,让学生自己学习、展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也较少,数据结果最终显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均低于50%,学习积极性同样偏低。

因此,在童话单元的教学中,徐晨熠重新设置任务情境,采用小任务串成大任务的做法,减少自己的参与,多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开始对童话故事展开联想与想象,教学效果也很理想,那本大家争相阅读的优秀童话作品集正是最好的说明。

“教师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及时地调整学习内容、方式和过程,学生参与的环节增加了,提问的次数增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激发了。”陈玉婵告诉记者,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换位为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和设计者,“所谓‘教书育人’,‘育’的部分更加重要,要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