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15版:浙十年·我们的新校园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

嵊泗县嵊山镇小学: “最美海岛小学”的华丽转身


□本报记者 童抒雯 许天怡

嵊山,浙江最东端的海岛小镇。在历史的长河里,嵊山有着辉煌且瞩目的一面。“舟山渔场看嵊泗,嵊泗渔场看嵊山”,这里曾经云集过10万渔民,被冠以“百年渔场”的美誉。

褪去昔日渔火通明的繁华,如今的嵊山正展现出另一面。走在街头,空气里弥散着海水的咸腥,渔民们在渔船上自由地作业,岛上出圈的网红景点正吸引着一波又一波慕名而来的游客……

嵊山镇小学便坐落在这座海岛小镇上,依山而建,面朝大海。

岁月变迁,时代更迭,作为岛上现存的唯一一所小学,它见证着这座小岛上的每一次日升月落,而它的故事更是浓缩了这所海岛小学小而美的治校哲学和顽强的生命张力。

十年时光,驻守海岛教育

蓝白相间的校舍,从教室向外望去,海天相接,一望无垠。这所被称为“全国最美”的海岛小学,创办于1941年。1999年,学校与当时的嵊山中学校址互换后才搬迁于此。

从1997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小岛任教,到2010年轮岗支教,再到两年前重回小岛做校长,陈建明大部分的教育时光都在嵊山镇小学度过,“它对我来说,就像亲人一样。不管我在哪里,我总会说,我是从嵊山镇小学出来的”。

“10年间,学校无论是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还是教学资源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老师的生活条件也提高了不少。”陈建明觉得,“做教育不分小大、多少,我们老师能为海岛学生做的就是教他们学知识,领好他们的人生路。”

翁淑娜是今年新到嵊山的轮岗教师,10年前她就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嵊山镇小学支教,这次她又主动来到这里。对于这群海岛学生,她总有割舍不了的情结:“海岛学生在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上相对薄弱,他们的父母大多数从事渔业工作,平时管孩子的时间也不多,所以老师会管得多一些。”

“站立要昂首挺胸,班级工作要负责,上课不能随意插话。”翁淑娜不厌其烦地每日叮嘱着,“我想尽最大的能力让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

轮岗教师,为海岛娃带来优质课堂

早上7:45,尚波搭上了前往嵊山的客船,从朱家尖出发一直往东,4个小时的水路,一路颠簸。尚波的女儿今年正值高三,平日里住在舟山由外婆照顾。这个学期开始,因为轮岗,尚波来到嵊山镇小学担任学校教导主任,兼班主任、语文教师。

为了实现全县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从2002年起,整个嵊泗县开始实行教师支教轮岗政策,划定年龄段,让嵊泗本岛的小学教师到外岛支教,轮岗支教的时长为两年。

在这个流动的教师群体中,尚波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轮岗生活,尚波并不陌生,10年前她曾去黄龙岛支教。嵊山镇小学19位教师中有9位是轮岗教师,他们中有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也不乏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教师轮岗让“优质教育”的模样更加清晰聚焦。

“因为轮岗制度,海岛小学基本上都能配足教师,并且师资力量均衡。嵊山镇小学虽然是所海岛小学,但在师资配比和硬件环境上和城镇里的学校没有太大差异,有些方面甚至更胜一筹。”陈建明的话语中流露出了一股自信的底气。

嵊山镇小学有一个传统,每一个新来的轮岗教师都需要上一堂“亮相课”。在尚波的亮相课上,她有意地放慢了上课节奏,“原先的教学经验和习惯肯定会运用在课堂上,但考虑到海岛学生的学习能力,每堂课都需要重新设计和调整,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私下里教师们也会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让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更好地融入当地课堂。“每一位轮岗教师都是一笔财富,他们让海岛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希望这些财富能在这些教师离开后继续在嵊山镇小学保留下去。”这是陈建明的心愿。

面朝大海,海岛学校孕育海洋文化

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海岛风情随处可见。走廊上、楼道处,甚至是墙上的图片装饰栏,都在提醒着人们这是一所海岛小学。然而,展现海洋文化和海岛情结的元素更多地出现在教师的课堂上和学生的笔下。

周四下午,在学校开设的艺术托管课上,美术教师张梦婕正在教学生如何用黏土制作贝壳的模型。作为学校唯一一名专职美术教师,张梦婕负责全校6个年级的美术课,“我不是一个人在单打独斗,县里的美术教师成立了美术备课组,平时会在线上进行教研备课”。

“我,是在浙江的小岛;你,是在山东的谷彩。你我隔着江苏,相望遥遥,却互相触及不到。”这是学生周靖翔在四年级时写下的诗歌《爷爷》。周靖翔的父亲来自山东,母亲是本地人,因为疫情的关系,周靖翔已经好多年没有回老家看望爷爷。这首诗就如他的信使,将思念吹到了爷爷的耳边。

“我更怀念故乡的渔场,那里虽散发着鱼腥味……但我仍然喜欢并爱着那种味道……”“码头是船的家,码头是海鸥的避难所,码头是走向广阔世界的起点……”在嵊山镇小学,诗歌像万花镜一般将学生们简单朴素的海岛生活染成了五颜六色。

为了让海洋文化以多样态的形式得以传承,学校构建了海博课程、海韵课程、海润课程、海味课程和海艺课程为主的“蓝海”课程体系,为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提供了平台。

“因为学校特有的地理位置,所以拓展课程会有意识地把海洋特色、海岛特色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在陈建明看来,就地取材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课程更容易受学生们欢迎,“这样的课程,一方面尊重了学生们的天性,另一方面也让海洋课真正富有海味”。

“虽然我们的学生和教师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但是我希望他们能从嵊山出发,扬帆起航。人生是大海,是旷野,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未来。”“海纳百川,劲风启航”的校训在海风中遒劲有力,渔船星星点点,眼前是陈建明最熟悉的画面,但在他的心里,每个学生的人生画卷却各自精彩着……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