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5版:浙十年·干在实处
本版新闻列表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

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
——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浙江速度

□本报记者 李 平

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等3所高校23个学科入围“双一流”建设名单,22所高校106个学科进入ESI前1%;

除了3所“双一流”高校,众多院士、科学家、企业家云集的西湖大学在民办高校中表现亮眼;温州肯恩大学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中外合作办学先行先试之路,甬江理工大学(暂名)、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暂名)等新机制学校先后创办或筹建;

全省高校共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5家、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9家,最近一批入选数增量居全国第一,嘉兴、台州、丽水等地区实现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零的突破;

……

10年来,浙江高等教育发展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时光回溯到10年前。经济实力突出、文化底蕴丰厚的浙江却是“高教洼地”省份,浙大“一枝独秀”,其身后是高水平大学的严重断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浙江大刀阔斧推进高教发展,集全省之力重塑高教格局。眼下,浙江高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已经是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

建“高原”,垒“高峰” 优质高教资源不断扩充

今年9月,宁波出台相关政策,举全市之力支持宁大“双一流”建设,政策规定2023年起,每年斥资5亿元作为宁大“双一流”学科建设专项经费。

此前,温州市委把“支持温州医科大学药学和临床医学等优势学科争创‘双一流’,推进温州大学‘省市共建’省重点高校建设”,纳入到地方“十四五”规划之中。

两地的大手笔,可谓地方政府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真实写照。

为补齐“高峰”数量不足、“高原”海拔不高、服务发展能力不强这一短板,10年来,浙江高等教育发展按下“快进键”,奏响高教强省“进行曲”。

紧锣密鼓,多项重磅政策接连发布:2017年,浙江提出“以超常规举措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2018年,浙江出台《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等教育强省;2019年的全省教育大会强调,重点做好“双一流”引领带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培育、高校服务高质量发展文章。

政策的利好,雄厚政府资金的加持,悄然间,浙江高教格局焕然一新。作为浙江省领军高校,浙大继续展现出极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教育部主持的第四次学科评估中,浙大39个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全国排名第一;2021年,浙大以第一完成单位斩获11项国家奖,全国排名第一。

新型大学不断加入和完善。4年多来,西湖大学快速发展。浙江高水平大学引进工作成果凸显,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暂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圣光机联合学院等一批院校相继引进设立。

省属重点高校发展朝气蓬勃。2014年11月,浙江正式启动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决定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一批高水平大学。2015年,中国美院、浙江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成首批入选高校。经过短短几年的建设,中国美院和宁大成功跻身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浙工大、浙江师范大学和杭电的综合实力也有了明显进步。

2017年,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高校名单出炉,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7所高校上榜,形成了良好的高水平大学梯队建设格局。

2022年9月8日,从杭州师范大学传来喜讯,该校农业科学和数学首次进入全球前1%,实现了ESI学科建设的新突破。

而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工大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浙商大的统计学入选A-学科;杭电超越国内众多“985”高校,拿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竞争激烈的一级学科B+的好成绩。

2020年3月,浙江出台《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以超常规举措培育引进高水平大学,扩大我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群英荟萃,名师云集 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初显

王睿,29岁,今年6月入选2022年度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他是西湖大学迄今为止引进的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作为有机光伏和钙钛矿电池领域一位优秀的青年材料科学家,他和合作者曾多次创造光伏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

2021年6月,浙大迎来斯隆研究奖获得者、85后青年顶尖科学家刘一峰。一年多来,在“鲲鹏行动”计划等政策支持下,他已发表了多篇高水准论文,其中有3篇发表在基础数学顶级期刊上。

回首2012年,尽管浙江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家底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少,省内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紧缺”却是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浙江紧紧围绕推进高教强省中心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兴教、人才强校战略,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相继出台人才新政“25条”等政策文件,推出“高校海外英才集聚计划”“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等人才计划,在引育人才上持续发力,高校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完善,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初显。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浙江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收获颇丰。据统计,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十二五”末翻了一番。

2020年,浙江启动实施顶尖人才“鲲鹏行动”计划。目前,全省遴选的59名“鲲鹏行动”计划顶级专家中,高校有39名,占66.1%。

顶尖人才的成长之路,彰显了10年来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欣欣向荣之势。2017年,浙工大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郑裕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浙江高校首次拥有了自身“独立”培养的院士。随后,省内高校又接连培养了浙理工的陈文兴院士、温医大的李校堃院士。2021年,浙大一次性新增5位两院院士,增选院士数量位居全国高校榜首。

教育强省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产业强省。人才结构往往决定一个区域发展的产业结构。10年来,浙江始终聚焦高校科技攻关能力提升,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不断聚集。从浙江高校科技经费投入来看,累计获得科技经费总额1033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经费272亿元,年均增长12.8%。

群英荟萃,名师云集。人才的集聚释放出了创新创造的强劲动能,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7年度,浙大李兰娟院士团队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浙大高翔教授团队凭借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首次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从2020年开始,围绕当前浙江大力推进的“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浙江省实验室横空出世。据介绍,在立项建设的10个省实验室中,浙江省高校牵头建设的共有3家。目前多家省实验室已取得全球首发或顶尖的科技成果,如西湖大学牵头的西湖实验室,施一公团队首次解析人源次要剪接体高分辨率结构;浙大牵头的良渚实验室,成功绘制出全球首张人体细胞图谱。

据统计,10年来,全省高校共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81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293项。

凝练特色,多点开花 在家门口读上好大学

今年,浙江省属高校中的最高录取分数为667分,为温医大临床医学(5+3一体化)考生。667分,比今年浙大的最低投档线651分高出了16分。

杭电近年来的录取分数也是直线上升。2022年考研,有600多名“双一流”学校的学生报考杭电的研究生。

省内高校发展势头凶猛,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得益于浙江省不拘泥于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一种类型,而是在应用型、中外合作、高职高专等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争创一流,多点开花。

为提高育人质量,近年来,浙江围绕课堂教学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学业管理、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等,密集出台政策,打出了一套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的“组合拳”。

在高校去行政化上作出尝试和探索。2016年3月,《关于支持省重点建设高校的若干意见》出台,浙江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不断培育和凝练专业特色。近5年来,浙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需要,统筹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引导高校积极升级传统专业,主动布局一批服务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专业。

据介绍,2017—2021年,浙江高校增设的286个本科专业中,生物科学、数字经济、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工程及八大万亿等产业急需专业235个,占总数的82.2%。与此同时,调减办学条件不足、重复率高、就业率低、不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学科专业,撤销本科专业数达118个。

目前,全省共有36所高校立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已布点的85个专业类中,已有73个专业类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覆盖率为85.88%。15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名单,入选数量列全国第二。

时不我待,砥砺前行。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早已列好时间表,画好路线图,接下来将继续优化完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打造高水平大学集群,更好地满足群众“上好大学”的需求,更好地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