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师周刊·浙派教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

陈坚:像父亲一样,到乡村教育深处去


□本报实习记者 王萧扬

“我要像您一样留在山区教书,让山里的学生走出大山。我还要超越您!”

说这话的是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中心小学教师陈坚,而他话中的“您”则是他的父亲陈陆兴,一名扎根王坛镇32年的乡村教师。

33年前,陈坚考上了诸暨师范学校,从王坛镇出发的那一天,他望着父亲和生养他的乡村,郑重地说出了开头那句话。师范毕业后,他回到了王坛镇,与父亲一同踏上了山区教师之路。

如今,陈坚的足迹已遍布王坛镇7所最为偏远的乡村小学,就像33年前说的那样,他正沿着父亲的道路,去往乡村教育的更深处。

不着家的爸爸

在陈坚的童年里,晚饭时刻,父亲陈陆兴是最常缺席的人。

“问起父亲,他总是说,学生学习跟不上,心里着急,就想利用晚饭这段时间为他们补一补学习的进度。有的时候,在学校里找不到他。一问才知道,老爸跑到学生家里去辅导了。”用陈坚的话说,他的父亲陈陆兴是个“不着家的人”。

每年的六七月份是割稻时节。母亲身体不好,一般都是陈陆兴带着陈坚兄弟三人下田割稻。家里的田地临近公路,下田割稻,来来往往的农户都能看见。

一个学生家长瞧见了,“哎哟!陈老师你们得慢慢割,等我们回来帮你”。一年又一年,帮陈陆兴割稻好像成了村民的一种习惯,“什么时候陈老师割稻了,我们就来帮他”。

当陈坚师范毕业后成为乡村教师。父亲再三叮嘱他:“在乡村教书的一生会很平凡,但你要把平凡的教书生活过得有滋味一些。”父亲不知道的是,早在儿时,这其中不平凡的滋味,陈坚早就从他与学生、家长相处的点滴中品味过了。

乡村学校的工作细碎且忙碌,工作后的陈坚,也开始和父亲当年一样,以校为家,吃住都在学校。有一次女儿陈诺生病了,陈坚让女儿在家休息。女儿却说:“爸爸,我都生病了,你怎么还往学校跑?”那一瞬间,陈坚哑口无言。

他突然意识到,原来,他已不知不觉地成长为另一个父亲,那个记忆中不回家的爸爸。“有人说我傻不伶仃地待在学校里。我说,学校里有我的学生,我喜欢待在学校里。”

那些通往学校的路

每换一所乡村小学,陈坚便要换一条到学校的路。20多年来,这些通往学校的路,他都记得。

往青陶乡中心小学(其与下文孙岙小学均已撤并入王坛镇中心小学)的路,需骑行20多公里。

周一上班,礼拜天下午得出发。路不是柏油浇筑的马路,是“专门”给拖拉机开的“高低路”,可惜陈坚当时“开”的是自行车。一到冬天,从家骑到学校后汗流浃背,外面冷,里面热。冷风一吹,外面冷,里面更冷。陈坚把这段路概括为4个大字“苦中作乐”。

往孙岙小学的路,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升级成摩托车,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条路好走。有一年下大雪,陈坚一觉醒来发现回学校的路被雪封住了。妻子劝他别回学校,“临近的乡小有老师在,托他们照看一下孩子就好了”。陈坚没有听,穿上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雪地里,徒步出发了。路过超市,陈坚停下脚步买了点榨菜、紫菜、番茄。他想着,这些食材可以让学生们在大雪天喝一碗热乎乎的汤。

孙岙小学是最偏僻的学校,许多学生需要住校。“学生往往只有周末才回家,其余时间全待在学校,从一年级长大到六年级。我就像带自己的孩子一样带他们。”陈坚对学生的照看尤为细心,早晨他起得最早,要去学生宿舍看看,问问学生睡得怎么样,晚上又睡得最迟,问问学生有什么困难。父亲当时已经退休在家,也会隔三岔五给他送些自家的饭菜,陈坚嫌带多了,父亲总是乐呵呵地说:“算上学生们,这些还不够。”

然而,最让陈坚难以忘记的,是2019年5月21日这天去往学校的路。那天,医生告知陈坚:父亲病危。他请了假赶去医院。见到父亲,父亲微微睁开眼睛:“我没事,这病时好时坏,这里有医生在。去,先回学校去,等下了课,你再来陪我吧。”在父亲的再三劝说下,他重返课堂。

半个小时后,医院打来电话告诉他,父亲已经走了。他后悔自己不能送父亲最后一程,但他也不后悔,因为他要沿着父亲开辟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心甘情愿围着学生转

“噔噔蹬”急促的脚步声在楼道里回荡,“当当当”陈坚办公室的门被敲响。“陈老师,你昨天到哪里去了?我到你办公室找不到人。”“我昨天开会去啦。”“我还要读报纸的。”

敲门的是陈坚的学生,一个住校生,他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父母管不到他,自己又不想学,明明是三年级的学生,基础却只有一年级水平。很多教师都说:“这个孩子没救了。”陈坚却说:“怎么会没救,一定是有办法的。”

下了课,陈坚主动找他谈心。一来二去,两个人关系亲近了不少,为了帮助他补课,陈坚让他读课文、读报纸。“他做得好的时候,小奖状发一张——优秀读报员。这时候他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学习就有劲头了。”

“我发现这不仅仅关乎一个孩子,更关乎一个家庭,大一点就是关乎国家与社会。教师所花费的心血和汗水能够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那么一点点作用的话,就是非常值得的。”陈坚总觉得,也许他的一点努力,就能改变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正因为如此,他想了无数调动乡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办法,也养成了整天围着学生转的习惯。

因为乡村学校的特殊性,大部分的学生不是住校,就是由祖辈照看。为了丰富这些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了减轻他们家庭的照看负担,陈坚在学校里开设了晚托书法课。镇上没有售卖文房四宝的店铺,为了购买毛笔,陈坚专程跑到绍兴市区,花了2天时间才购买全所需文具。

在校时、放学后围着学生转还不够,陈坚还要管学生们的回家路。有一年冬天,他还在孙岙小学教书,绍兴下了大雪,学校附近不少山被封。有些住校生的家在海拔比较高的山上,担心学生自己回家有危险,陈坚坚持把他们送到家。大一点的学生就牵着手,小一点的背着或抱着,他和同事们一边扫着雪,一边手拉着手,将学生一一送回了家。“我还在路上给他们讲红军爬雪山的故事,告诉他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陈坚说。

陈坚总能给学生带来欢乐。传统节日到了,他和学生在学校一起玩游戏,表演节目,举行篝火晚会;学生的生日到了,他会为他们提前定制蛋糕,一起唱生日歌,祝他们生日快乐。连陈诺都说:“爸爸学校里的哥哥姐姐太快乐了,我要转学去爸爸的学校读书,享受这样的日子。”

谈起这,陈坚神采飞扬,“看来我就是喜欢一天到晚围着学生转,只要学生乐意,我就心甘情愿”。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