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1月8日 星期

我们需要一间“彼此倾听”的教室


□许大成

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刚抛出一个问题,就催促学生:讨论起来!于是,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仓促讨论。只见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都在低头准备自己的发言——而这样的“风景”不只在一个课堂上看到。这说明,在当前的合作学习中,存在着“重说轻听”的现象。学生自说自话,听不到他者在说什么,把思考局限在自己的见解中,真正的学习并没有发生。

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学生需要通过“听中学”,和世界建立丰富而又深刻的联系。这里的“听中学”,并不简单等同于传统教学中单向被动的听讲,而是彼此倾听,它秉持倾听比发言更加重要的理念,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用心倾听的共享式学习。

在倾听中尊重。倾听和接纳每个人的发言,是“听中学”最宝贵的学习精神。因此,学生要养成“认真听,听后说”的习惯,尊重其他同学的独特体验与感悟,以倾听的姿态欣赏其他同学的发言。尤其需要重视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摆脱自说自话的状态,让他们在询问与聆听、惊叹与质疑、独立思考与相互交流中,实现对自己具有挑战性的学习。

在倾听中思考。通过听取别人的思考来重组自己的思考,是“听中学”的真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聆听点拨的同时,努力做到:一是串联,在聆听过程中,主动把不同同学的发言串联起来,把同学的发言与自己的思考串联起来,借以比较和修改、丰富和深化自己的思考;二是反刍,适时与文本对话,自觉把讨论的话题“返回”到教材的核心知识上。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生活语言向学科语言的转换,促进了感性活动向理性活动的过渡和提升。

在倾听中表达。创新性表达是“听中学”的最大魅力。学生不满足于对听到内容的简单接受,而是在吸纳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特别是学生在养成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后,在倾听中发出的小声嘀咕,都能如“风乍起”,在平静的课堂里“吹皱一池春水”,引起一个个思维的涟漪。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可以生成新的学习资源,促进学习生动而又深刻地展开。

一位教育家曾说,孩子在课堂里的样子,就是走上社会的样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之所以需要一间“彼此倾听”的教室,是为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品质,让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自觉参与到彼此倾听、平等对话、尊重差异、相互理解的美好生活的建设和创造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