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

10年26次远赴疆家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老班”顾海林与首批内地新疆中职班学生的师生情侧记

□本报记者 汪 恒

顾海林至今还记得10年前接到要带新疆班任务的那个夏天:31岁的他第一反应是吃惊,“我从来没有去过新疆,只是觉得那是个特别遥远的地方”。彼时的顾海林有过7年班主任经验,唯一能搭上边的经历是带过一批同样来自西部的四川“青川班”学生。2011年,顾海林所在的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刚入选全国首届内地新疆中职班办班学校之一,他也成为首批内地新疆中职班的班主任。

开学后,顾海林碰到的第一项挑战是吃饭问题,为了让学生放心下口,顾海林让新疆来的内派教师先吃给大家看,还带学生参观后厨,和厨师交流,大家这才放心地吃起来。班上有70%的学生刚来时听不懂普通话,顾海林有时还得借助汉维翻译软件。这不是长久之计,顾海林此后推动学生在早自修朗读《汉维900句》等读物,并通过午唱课、晚间看新闻等方式帮大家尽早普通话“过关”。

顾海林了解到,这些新疆学生几乎都来自当地农牧民家庭,又是第一次远离家乡。“留住了孩子的胃,就留住了他们的心。”吃惯了面食的新疆学生来到长兴后,有人因水土不服而肠胃不适。在他的协调下,食堂提前公布一周食谱,回应学生需求,大幅增加面食比例。要和新疆学生打成一片,顾海林认为陪伴是基础,要花时间去陪伴,主动去付出。新疆学生只有暑假才能回家团聚,顾海林一年下来有280天左右都在学校。节假日里他也陪学生聊天、外出,和学生一起过春节,还提前为古尔邦节做准备,让大家在异乡也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碰上学生生病,就是顾海林最忙的时候。他不仅要亲自送去医院、垫付医药费,还要保障学生在医院期间的清真饮食。最多的时候,他一天送了7名学生去医院。家里人说,有时候半夜起来一看,人没了,就知道“随叫随到”的顾海林又出门了。顾海林说,自己要做好这些新疆孩子的“浙江爸爸”,成为学生及其家庭在浙江最值得信赖和托付的人。

暑假到了,顾海林又踏上送学生返回新疆的列车,跨越5000公里,经历50多个小时的长途奔波把学生送到后,他又和同事踏上了家访的道路。新疆很大,学生分布在各地,大家只能分批次走访。即使这样,一趟下来也要11天左右。在顾海林看来,三类学生的家访是他最重视的:“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家访可以帮他树立未来目标,也做好父母的工作;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实际困难,回校后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帮扶;平时调皮的学生,家访一趟后在校表现也会明显好转。”10年下来,顾海林去了26次新疆。

第一届内地新疆中职班学生毕业时,大家上车前一一抱住顾海林告别,不舍地叫了声“顾爸爸”。那一刻顾海林激动不已,“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做的一切都值了”。

后来,顾海林担任了学校新疆部主任,这让他站在更高角度来思考改进面向新疆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校方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化的技能教学,以赛代练。“新疆孩子有自己的优势,心理素质好,能吃苦,关键是要树立信心。”顾海林说。他经常用优秀毕业生的例子鼓励学生们冲击更高平台,在技能竞赛中争金夺银。

2018年,石榴籽工作室在顾海林的推动下成立。新疆学生的膳食住宿、寝室导师、家校联络、学业辅导、素质拓展、心理咨询等事务由全校的总务处、保卫处等6个部门分工协作,有力促进了“民族一家亲”。尽管人手多了,顾海林仍坚持亲力亲为,把大量时间花在和新疆学生的交流上,“如果希望别人也付出,自己就要先做到”。

今年9月,学校又开始全面推行新疆学生和本地学生混班教学的融合教育新机制。现任长兴职教中心副校长的顾海林又在思考,如何在混班之后推动分层教学,促进情感、文化和思想上的融合。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