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1年9月17日 星期

刘文斐:17年坚守,带领农民走上致富路


□本报通讯员 林 靖 田荣华

从宁海县一市镇东岙小学调到宁海县一市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成为一名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刘文斐就和土地、海塘、农民紧紧联结在了一起。

在他的努力下,总人口只有2.3万人的一市镇,近5年来,逾万人次参加了一市成校组织的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其中1200多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这批人迅速带动了一市的种养殖业,使得一市白枇杷、东魁杨梅、有机青蟹声名远扬。5年来,全镇杨梅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余亩,年产值达2500万元,产业链延伸增效20%。

2003年8月,刘文斐去一市成校报到时,学校只有1间办公室、2台电脑和3位临近退休的教师。

“要么不干,要么干出一番成绩!”身为党员的刘文斐没有被现实吓倒,他开始自个儿琢磨可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作为成教新兵,刘文斐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寻找适合当地的农业项目。通过调查,他了解到一市镇的支柱产业是海水养殖和小水果种植,但受传统种养殖技术的制约,产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产品单一,经济效益不高,如果引进县域的杨梅种植,可以丰富小水果种类。

说干就干,刘文斐立即邀请了市农科院与县农林局林特总站的专家到一市进行土壤气候等种植条件分析,发现东岙片山地是杨梅种植的绝佳之地。他决定从推广杨梅种植入手,策划开展杨梅栽培技术培训,雄心勃勃地想要为一市农业产业引进一个新的增长点,为当地农民致富摸出一条新路子。

但当地农民对一市成校的杨梅栽培技术培训并不“感冒”,尽管刘文斐花了大力气可还是吃了“闭门羹”。这让刘文斐百思不得其解,无意中与农户聊天,一位50多岁的老人道出了真相,这里没人种过杨梅,担心投进去的钱打水漂。

怎样才能打消农户的疑虑,让他们接受杨梅种植呢?

刘文斐自掏腰包承包山地,买来600棵杨梅苗,在东岙建了杨梅培训实践基地——他要种给农户们看,让他们见到成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折腾”出的杨梅不仅丰收了,而且卖出了几乎比枇杷高出一倍的好价钱。农户们这下相信刘文斐了,开始跟着他大面积种植杨梅,并陆续参加一市成校的杨梅栽培技术培训班。

然而,让所有人吃惊的是,刘文斐又锯掉了自家杨梅园里的大树,全部嫁接东魁杨梅,开始了第二次“折腾”。这一举动让乡亲们很不理解。原来,当时杨梅种植虽然已成功推广,但种植品种杂、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不理想,他琢磨着如何让种植户的腰包再“鼓一鼓”。经过周密考察,刘文斐选中了果大、汁多、肉甜、价高、需求量大的“杨梅王”东魁杨梅。而要让农户砍掉苦心种植多年的杨梅树嫁接新品种,比当初鼓励他们种杨梅还要难。于是,刘文斐又一次以自己的杨梅园为试点,冒着风险“做”给农户看,落得一个“爱折腾”的外号。

这一次,他又成功了。农户们彻底“服了”这个话不多却踏实肯干的刘文斐,开始跟着他改种东魁杨梅。就这样,刘文斐迈出了引进东魁杨梅的第一步,还成了最受种植户欢迎的土专家。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在2008年8月被任命为一市成校的校长。当了校长的刘文斐将“为农民增收致富铺路”写进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不到3年时间,东魁杨梅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参加成校培训的农户也越来越多。但刘校长还有“野心”,他要做大做强一市镇的杨梅产业,带着农户们打造精品。

于是,刘文斐开始了第三次“折腾”:他带着同事开发杨梅特色栽培教材,开展无公害种植和有机名品认证培训,并牵头制定了杨梅种植行业标准,促使一市镇在杨梅品种选择、育苗、栽培、病虫防治、采摘、贮存、包装、运输等环节率先实行了标准化运作。

科学的种植和管理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成功打造了杨梅品牌——“怡绿”牌东魁杨梅,该品种先后获得宁波市“十大名果”和“横河杯”全国十大精品杨梅荣誉称号。

“爱折腾”的刘文斐还牵头研发出了杨梅“错时技术”,即通过推迟施肥、剪枝、选果的时间来推迟杨梅上市的时间,如此可以将售价再提一提。采用“错时技术”后,一市的杨梅产值增效35%,一棵仅3米高的杨梅树产果能卖3000元以上,种植户们乐开了怀。

在成校的助推下,一市镇杨梅种植户从最初的几十户发展到了上千户,如今,杨梅种植成了一市镇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种杨梅—卖苗木—售杨梅果—酿杨梅酒—培育嫁接工—研发包装—开拓销售平台”的产业链。

去年8月,年近60的刘文斐从校长岗位退了下来,但他还想再“折腾”一把——帮农户完成枇杷品种的改良,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