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寻红色记忆·韶山精神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6月30日 星期

从韶山到橘子洲头,他立下了初心

坐落于长沙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
新民学会旧址陈列馆内,游客们聆听讲解

□本报记者 邵焕荣 金 澜 张 莺

在毛泽东故里韶山,毛泽东元素随处可见,出租车内摆放着的毛泽东坐像,宾馆大堂挂着的毛泽东画像与诗词,餐馆里的毛氏红烧肉,以及当地人口中的主席往事……6月14日,本报记者一行3人乘坐高铁来到了“寻红色记忆”湖南行的第一站——韶山。

1893年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诞生在韶山一个偏僻的小山村;1910年,他写下《七绝·呈父亲》,背起行囊,走出了韶山冲;1913年,他就读湖南第一师范,1918年,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1925年秋,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头,写下了《沁园春·长沙》……从毛泽东同志故居到湖南第一师范,从新民学会到橘子洲头,记者一行沿着主席青年时期所走的求学之路,重温主席从一名农家少年成长为革命领袖的故事,追寻他“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得幸福,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初心。

萌初心,他走出韶山冲

6月15日,端午节刚过,来韶山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游客却依然络绎不绝。这是一座“一担柴”式的房子,坐南朝北,背山面水,屋前是相毗邻的荷花塘和南岸塘,屋后则是青山翠竹,把这栋普通农舍映衬得格外生机盎然。

1910年夏天,这里发生了一场父子间的争论:父亲毛顺生要求已满16岁的儿子毛泽东去湘潭米铺做学徒,而毛泽东则想进洋学堂做学生。

毛顺生不是一个土头土脑的农民,而是韶山冲一带有见识、精明的能人,青年时期在江浙当过兵,那里的商业气氛给了他浓烈的熏陶。退伍后,毛顺生在种好祖传的那15亩地外,还做起了米生意,家道也就殷实起来。

于是,他就按自己的人生道路设计两个儿子的未来,设计毛家发家致富的道路。然而,令毛顺生没想到的是,毛泽东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发家致富上,因为他有了一个梦——立志救国救民,而要实现它,就必须走出去,通过读书练就本领。

毛泽东的这份初心与他的成长经历、所受教育和所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故居旁的南岸是毛泽东开笔发蒙的地方,年少时期的他先后在南岸私塾、井湾里等7个私塾就学过,读书打开了毛泽东观察社会、了解世界的视窗。在10多岁时,他就曾发出如此疑问:他所读的许多故事书中,为什么“没有耕种田地的乡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学者,从未有过一个农民英雄”?

后来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也深深影响了毛泽东。著名的长沙“抢米风潮”中,“许多人被砍却头颅,挂在柱子上示众”,毛泽东觉得,这些人“都是与我的家人一样的普通良民”;表兄文运昌给他送来了《盛世危言》,这是他接触到的第一本讨论社会政治问题的著作,该书开头第一句“呜呼,中国将亡矣”让青年毛泽东心灵深受震撼……这些经历,使他很早就有了对穷苦人生活的感知,年少时就产生了让所有中国人都吃上饭的朴素愿望,立志为大多数中国穷苦人民谋得幸福。

1910年秋,带着这份初心,毛泽东勇敢地迈出了“走出韶山冲”的第一步,前往湘乡就读东山高等小学堂,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立初心,恰是风华正茂

大礼堂、八班教室、水井、自习室……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的校园内,红色景点随处可见,这里走出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一大批革命先辈。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修学储能,成了这位有志青年在校期间的座右铭。八班寝室里,毛泽东和同窗确立了“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问题”的“三不谈”室规;校园水井旁,每日清晨他都在此进行冷水浴,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得益于在此任教的徐特立之教诲,青年毛泽东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得益于杨昌济的引导,毛泽东逐渐深谙“知行合一”之要义。在校期间,毛泽东不忘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附近的工农群众中走访调查,他还主办了一个工人夜学,免费教书,提高工农的觉悟和知识水平。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艾建玲告诉记者,在第一师范求学的日子里,毛泽东打下了坚实的四大基础,即学问基础、身体基础、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同时,他结交志同道合之人,也为日后从事早期革命活动打下了根基。

从湖南第一师范旧址出发,驱车20多分钟,就来到了位于岳麓山下的新民学会旧址。这是一座竹篱斜护的古朴农舍,5间青瓦白屋,几株香樟,石径弯弯,菜畦横纵。6月16日下午,记者走进新民学会旧址。

循着长廊曲径,穿过古朴而静谧的竹木屋舍,记者依次参观了蔡和森故居和陈列室。蔡和森故居的堂屋正中间,摆着一张方桌,1918年4月,就是在这张方桌前,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主的13名热血青年共同成立了新民学会。陈列室内,依次是“志同道合组建进步团体”“向外发展寻求革命真理”“立足国内创造新的环境”“完成使命迎接新的曙光”4个展厅,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详细介绍了新民学会曲折的发展历程,再现了革命先辈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而艰苦奋斗的情景。

百年前,在新民学会成立大会上,青年毛泽东宣读了《新民学会会章》。会章采“大学之道在新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定名为新民学会,学会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新民学会成立后,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新民学会先进青年先后组织了湘籍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发动了长沙五四反帝游行示威,还成功驱逐了军阀张敬尧,以及发起了湖南省自治运动。在这些斗争与实践中,毛泽东不断接触、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成长为有实际斗争经验的、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1月初,毛泽东在长沙主持新民学会新年会议,讨论决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共同目的,选择“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把新民学会的大多数会员引上了选择马克思主义理想的道路,为中国社会的改造和建设而努力奋斗。“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行俄国式的社会革命”“改造中国与世界”“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就这样成了青年毛泽东的初心和理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日渐成为社会政治家和职业革命家,1925年秋,从长沙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之前,他重游橘子洲头,并写下豪情满怀的《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百年韶华,初心代代传

从韶山到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逐渐确立了“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得幸福,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初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为中国规划了通过新民主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由社会主义走上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之路。重走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之路是为寻初心,不忘初心,并将这份初心一代代传承下去。

记者了解到,现如今,毛泽东同志故居、湖南第一师范、橘子洲头等地早已成了当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的重要基地,毛泽东的成长故事也成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最佳教材。

湘潭市发挥“伟人故里”的红色资源优势,印发了本土红色故事教育读本《韶山记忆》,在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同志纪念园、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等景点的基础上,打造了28个常学常新、情景交融的现场教学点;在湖南第一师范,每年有80万人次来此接受红色教育,其中中小学生和党员干部占70%以上;每个周末,橘子洲景区党员群众讲习所的讲师们就会在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前面向游客开讲,将党的精神、红色历史送到党员群众身边,仅2019年,此类宣讲就达1500场,超10万人次聆听。该地还开辟了“新第八教室”,并就“家国情怀”“毛泽东在湘红色故事”等主题展开研究,着力打造《谁主沉浮——在橘子洲领略一代伟人毛泽东仰天长问的永恒魅力》等精品党课。

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浙江各地各校也对毛泽东的故事进行了多维度、多形式的学习与宣讲。宁波市北仑区岷山学校组织百余名教师开展了读书节活动,选学了15首毛泽东诗词,并通过PPT、视频、历史图表等素材,边讲历史,边诵读,帮助教师更加形象地学习党的红色历史;浙江师范大学学生范子莹创作了视频作品《曙光》,讲述了毛泽东在城南庄所发生的故事……

扫一扫 看视频

游客们排队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在蔡和森故居的堂屋成立

毛泽东广场上,游客们瞻仰铜像

本报记者寻访毛泽东诞生地韶山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