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6月23日 星期

天价志愿指导费,新款“智商税”


●只要考生和家长稍微多花点心思,完全不需要给高校志愿填报指导机构交这份“智商税”。

□邓海建

高考成绩即将揭晓,志愿填报硝烟四起。

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在不少人眼里,填报志愿俨然成了学生和家长的“第二战场”。近期,社会上有机构或个人通过互联网、电话、面询等方式,向考生和家长开展高校志愿填报指导活动并收取高额服务费,有的存在政策不准、信息不实、误导甚至诈骗等问题。教育部发布预警: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志愿填报之火,从以下数据可窥“斑”见“豹”:今年天猫618预售以来,高考志愿填报的消费增长超过2000%。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该行业新注册企业558家,同比增长77.1%;今年前5月新注册301家,同比增长90.5%。在这个刚需市场,考生与家长有多焦虑,价格和套餐就有多神奇。这门赚信息差价的生意,据说在志愿填报软件的技术加持下,最快30分钟就能出具一份填报方案。不过,这纸方案,价值不菲。比如在一家机构网站上,“高考报考一对一”有4种价位,最高一档98000元。

当然,若是供需合规,属于“周瑜打黄盖”的交易。不过,在志愿填报的江湖,坑蒙拐骗的伎俩并不鲜见。比如挂羊头卖狗肉,谎称权威与独家。6月16日,教育部提醒,目前没有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合作。换句话说,所谓与知名高校名师合作的幌子,只是个不堪一驳的泡沫;至于那些所谓的“独家信息”,无非是历年高考志愿信息的杂烩。如果这种民营机构都可以在事关高考公平的信息领域长袖善舞,高考招录岂非乱了套了?

除了虚假宣传,还有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一是价格失控。咨询服务当然不是慈善福利,不过,任何市场中的价格,总要遵循价值规律。价格主管部门恐怕不能对动辄上万元的志愿填报收费不闻不问。如果“货不对板”或者“价格欺诈”,执罚的板子怕是不能装聋作哑。二是效果失灵。咨询机构的建议,动力和目标就是“不退费”,绝非对孩子或家长负责。鉴于它们多会承诺“掉档”退费,因此,它们往往会轻视考生的初心,导致填报比较保守。但事实上,在平行志愿填报规则下,掉档是概率极小的事件。

志愿填报这件事,虽然看起来复杂,但并不是难以掌握的。一方面,我们总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上,让一个不熟悉考生和家庭的机构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家长也不该袖手旁观,试图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规避自己的辅助责任。人们常说,“高考考学生,志愿考家长”。须知,共性的系统无法解决个性的问题。即便志愿辅导机构清白诚实,但如果过于依赖大数据,将分数作为筛查学校和专业的唯一指标,最终恐怕还是很难让考生匹配到最适合他(她)的专业和学校。只要考生和家长稍微多花点心思,完全不需要给高校志愿填报指导机构交这份“智商税”。

2021年被民间称为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元年,作为职能监管部门,亦当拿出同样的力度与决心,对志愿填报市场“清理门户”。好在根据“2021高考护航行动”安排,教育部已协调相关互联网平台联合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专项行动;不少学校在高考结束之后,也为考生和家长做足了志愿填报辅导的功课。只要官方公益志愿咨询服务充足且到位,只要家长不会被“抢跑”的心蒙蔽心智,作为新款“智商税”的天价志愿指导费,自然会“门庭冷落鞍马稀”。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