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5月12日 星期

“智慧校园”不是劣质软件的筐


●程序正义上的累累症结解决不好,目的正义恐怕也就无从谈起了。

□邓海建

“智慧校园”是个筐,啥啥软件都能装。

这个说法或有失偏颇,却也在某个层面真实记录了校园内低质教育App泛滥的实情。找课表、看作业、查成绩、接收学校通知……近年来,随着各地“智慧校园”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教育类App成为家长手机中的必备软件。

鱼龙混杂,各说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各类校园App各领风骚、乱象纷呈。比如,有的向家长免费开放各项功能,有的却要求家长交月费、年费才能使用,还有的App通过人脸识别等方式记录学生到校、离校时间,也让不少家长对其信息安全性产生了担忧。查个成绩要收费,每天打卡增负担,信息捆绑隐患大……低质教育类App各有各的弊病。

教育信息化无疑让人皆大欢喜,“互联网+教育”也是大势所趋。近日《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发布,报告称,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从2016年年底的79.37%上升到100%,98.35%的中小学已拥有多媒体教室。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改造,让“智慧校园”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有了质的变化。不过,在家校建设领域,“智慧校园”绝不只是让每位家长在手机里装几个教育App这么简单。这就像当年的电子政务,形式本应服务于内容,但如果内容潦草或者经不起推敲,好的形式也容易沦为形式主义。

就比如一些低质教育类App,做的往往是“多此一举”的事。搬个考试成绩、移个家校通知,短信能解决的,或者校园官网能发布的,何以非要放在一个收费的App上去揭开“庐山真面目”呢?本该免费发布的信息,曲里拐弯地弄成“知识付费”模式,这就难免有瓜田李下的嫌疑了。公众自然要问几句:第一,基础教育责任范畴内的信息发布,本该遵循便捷和公益底线,结果却被商业App“割韭菜”,这种明目张胆的商业逻辑,侵袭到义务教育校园里去,合规合法吗?第二,在大数据时代,学生信息无疑是“敏感级”很高的核心信息,那么,各类非官方机构掌握了大量的学生信息,隐私保护真能做到万无一失?程序正义上的累累症结解决不好,目的正义恐怕也就无从谈起了。

内容电子化不等于教育现代化。事实上,胡乱要求安装App应该就像推销教辅材料一样性质恶劣。一方面,教育信息化不必非要加大家长的成本支出。哪些App该装、哪些App不该装,要有个标准、有个监管机构、有个申诉渠道,不能语出多门、天马行空,更不能玩花式收费。另一方面,“非必要不安装”当成为教育类App进校园的红线,教育主管部门不妨列出“黑白名单”,既要听听家长的意见,也要履行招投标的程序。

学校的生意自然是最好做的,学生的流量自然是最值钱的,不过,在“智慧校园”建设的这股潮流面前,不能让低质教育类App浑水摸鱼、闷声发财。2020年8月,公安机关部署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中小学网课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其间,责令整改1058款、下架636款教育类App和网课平台。这为当下教育类App乱象敲响了警钟。低质校园App借由“学校通知”而大行其道,兹事体大,不可不察。

简言之,“智慧校园”终究不是劣质软件的筐,也该给家长们的手机减减负了。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