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师周刊·浙派教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1年5月7日 星期

劳动教育应突出育人价值


今年两会中有一项提案《鼓励大中小学定期开设学农类实践课程的建议》引起广泛关注,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超过2.5亿。“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各类学校都有开设学农类课程的优良传统,目前没能很好地全面延续。”全国政协委员安庭表示,互联网条件下的城市生活,学生们更易沉溺于电子产品,患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市病。他表示,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要求下,要实现传承优秀的农业文明,就要从娃娃抓起,传承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让“中华社稷”根植孩子们的心田。

大力提倡学校开设学农类实践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实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多种素质和能力,即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育人目标。“劳动”一词大家并不陌生,但如何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可行的方式将热爱劳动的思想融入每个学生的头脑,并使他们终身受益,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劳动教育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融合,于劳动实践中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让学生有积极参与和奉献的精神,有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最终形成尊重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风尚,突出劳动育人价值导向。

现在的学校都在劳动教育尝试上有所实践,如让学生值日,开展大扫除等;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劳动技术课程,开展了手工制作等活动;有些学校还在校园或其他地方专门开辟出劳动角或者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劳动。但更多时候,学校没有让劳动这个载体发生教育意义,未能真正发挥其劳动育人的作用。

笔者所在的学校尝试在劳动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名称为“开心农场”。每个班级包干一块土地,将除草、开垦、选播种等都做成项目化工程,学生在经过一番费尽心思的努力后,最终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如将瓜果种植的系统过程做成项目,全体学生都会经历自主选择、全程参与、成果共享、展示评价等一系列过程。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教师成立观察组,对活动的实施进行安全指导和技术支持,做到人人都有事干,人人都是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增强主体意识。在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都需要具备了解调查、比较选择的能力,有的甚至是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的学习能力,选择的学习方式可以有观察式、调查式、问卷式等,沟通的对象可以是同学、教师、农产品种植者等,体验到的有勤俭节约、劳动致富、珍惜劳动成果等。他们从中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训练了思维,拓展了见识,丰富了阅历,亲近了自然,体会了劳动的艰辛,收获了理解和宽容,等等。

类似的劳动教育活动还有很多,如班级文化建设布置、与家人一起做家务、以劳动为主题的研学、结合传统节日自制食物、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等,我们都将其做成一个系统工程,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积极践行,思考辨析,明理启智,在劳动中经历,在经历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收获。

现代家庭普遍存在对孩子宠溺和娇惯的现象,简单的家务和生活自理都由家中大人包干,小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劳动技能缺失、生活自理能力薄弱等问题凸显。所以,开展好劳动教育,学校还需要通过家长会、社区实践、公益劳动等活动,联合家庭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合力,共同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

劳动教育任重道远,只有将其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平台,才能发挥作用。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