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展台
本版新闻列表
 
2021年4月19日 星期

追求幸福之教 成就幸福人生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行知文化育人纪实
位于行知文化中轴线上的“一训三风”墙
位于学校高桥校区内的杭州陶行知研究馆
柔性制造理实一体化实训室

□戴 雯 夏 村

2021年是陶行知先生诞生130周年,也是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传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索行知文化育人模式的第12个年头。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这句名言脍炙人口,但将生活教育学说运用于高职办学育人,却是一个大胆的实践。很多人以为,生活教育学说更适宜于中小学,而杭科职院党委书记谢列卫却不这么看:“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观、人才观、学校观、教师观等,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人’,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无论是目标还是方法,都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育人水平的号召。”

好的教育“像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

来杭科职院校园的人,首先注意到的一定是学校的行知文化中轴线。这条中轴线贯通校园南北,起于学校正大门外的校名石,连着“爱满天下”学校精神墙、“德业兼修 知行合一”校训石,过“生利桥”和 “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墙,收束于图书馆前广场上的七校融合印章林和主题雕塑,是学校重要的精神地标。

源于浙江严州师范百年传承,出于陶行知《手脑相长歌》学风题字,因“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而得名的步行桥……一条中轴线背后藏着说不完的故事。杭科职院旅游学院学生彭光玲一开学就到校园网红景点“三风墙”前“打卡”拍照。以书卷形式展开的浮雕墙上,有一组表现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南迁办学的场景,让她印象深刻,“在抗日战争期间,湘师师生坚决不上‘最后一课’,七迁校址坚持办学。这种爱国奋斗的精神,传承在‘苦硬进取,惟真惟实’的校风中,是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

陶行知先生亲自指导创办的湘湖师范是杭科职院重要的办学渊源之一。湘师师生在流亡办学途中肩挑手扛保存下来的那架老钢琴,至今还珍藏在杭科职院的杭州陶行知研究馆。每年9月新生入学,由大二学哥、学姐组成的“小先生”讲解团就会带着新生参观陶研馆、校史馆,悠游校园景点,在熟悉校园设施的同时,感受学校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学校有山有水,有历史有故事,不但有环境之美,更有精神之美。”

学生与书记、校长围席而坐,品茶对话,亦师亦友,茶香氤氲……这样的场景,应该符合教育家陶行知对美好教育的期许。杭科职院从2013年起开始打造一项充满“陶味”的思政文化活动——“校长请我喝杯茶”。师生喝着茶,聊生活、聊学习、聊学校的办学发展,每期活动都事前征集议题、海选参与人员,并建立起师生诉求交办机制,把师生“聊”出来的建议一项项变成现实。截至目前,“校长请我喝杯茶”活动已举办40期,400余名学生直接参与对话交流,线上间接覆盖人数更是超过6000人。2018年“校长请我喝杯茶”获评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和省教育厅高校文化育人示范载体。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评价该活动是“将陶行知教育思想用于高职文化育人实践的代表性成果”,“对深化新时代陶行知思想研究、促进高职院校育人水平提升,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一份“真”很多时候体现在教育者的言行上,而单个教育者必须受共同价值追求所指引,同声相应、共振共鸣,方能成就一所学校的风骨气韵,这种难能可贵的神韵气质是文化力量的体现,也是学校能给学生最好的、最自然而然的熏陶。

“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人向上长”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主张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具体包括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等方面,这五个方面既构成由低到高的层级,又是一个全面和谐的整体。

为培养出“整个的人”及“自立立人”的人,杭科职院强调高职教育不能仅仅服务就业,而要坚持“以行知文化为引领,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并明确提出“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并重、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并重、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并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重”的“四并重”人才培养模式,把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学习力、思想力的“五力”培养融入学校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出台“知行千日”大学生成长方案,制订学生在校3年“一千天”的“生活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贯彻“五力”人才培养核心能力目标;搭建“两课”联动平台、劳动教育基地、“五位一体”综合实训基地,创设学生集体生活、劳动、美育陶冶和自主管理的真实情境,鼓励和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成长、个性发展”。

学校先后出台关于陶行知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文件,推动行知文化育人的改革试点,分“爱满天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造教育、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六大篇章开展实践,陆续总结出23个育人典型案例,并于2018年结集成《德业兼修 知行合一: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高职人才培养典型案例》一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国内知名陶研专家周洪宇教授为该书作序,评价这些案例“真实反映了陶行知优秀文化被一所高职院校学习、师从、研究、运用的现实努力”,每个案例都是“在实践中应用陶行知思想,总结、提炼、升华的结晶”,“为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重要思路”。

耿磊,杭科职院建筑经济管理专业2012级学生。善于为同学旅游出行出谋划策的他,2013年在教师的鼓励下成为杭科职院行知创业学院的首批学员。“本想听听课打开一下眼界,但在参加了各种模拟训练和项目运营后,渐渐就有了‘自己做’的想法和信心。”耿磊在学校支持下组建了旅游天堂工作室,此后,注册公司、拓展业务,一切水到渠成。2015年大学毕业后,耿磊进入浙江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取得管理学学士学位;2019年又进修了香港大学整合实效管理研究生;2020年,着眼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方向,再次成立新公司。他说:“学校不仅教会我创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善于发现的眼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敢于突破的勇气,帮助我创造了现在的生活。”和很多创业成功的学生一样,耿磊创业的大本营始终在学校的创业园,核心成员也都是杭科职院的毕业生,“母校是我职业生涯的起航地,现在我也想用这种‘创造精神’影响学弟学妹”。

“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谢列卫说,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既要有服务职业岗位需求的“向心性”,又要有着眼社会发展趋势和个体特点的“非线性”,“涵养学生的生活力,好比提供适当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并扫除害虫,帮助他们找到与自己的能力和兴味‘最相适’的空间,帮助他们的生活‘继长增高地向前向上进’”。

“拿做来教乃是真教,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职业教育本身的实践属性使得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中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成为最早被杭科职院教师认同并运用的重要方法论——课程围绕“做”来设计,教师要在“做”上教,学生要在“做”上学,“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

早在2010年,杭科职院就从“教学做”理实一体入手改革课堂教学,并积极兴建“五位一体”综合实训基地,推进项目式教学和现代学徒制。位于杭科职院高桥主校区内的浙江首个院校“智慧建造实训基地”就是其中一个案例。实训中心与广联达、之江智慧管廊研究院共建,引入BIM、大数据、AR、VR、移动互联网等智慧化技术,高度还原智慧城市建设的真实场景。以“地下工程智能化实训”模块为例,基地1∶1配建了监控与报警系统、通风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消防系统等附属设施,并敷设相应给水、燃气、电力、通信等管道线缆,可实际投入使用。“学生们在课堂上看到的、操作的,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都一模一样。”城市建设学院副院长金波介绍,在智慧建造实训基地,“教室就是施工现场,学生学习过程和企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完全同步”。零距离对接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培养的不仅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更是能用“生利器具”,做“生利之事”的“生利人物”。

正如陶行知所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杭科职院的教育教学,不仅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更打通了校内与校外的壁垒。通过政、行、企、校资源跨界整合,学校已与3个地方政府、7个市级行业主管部门、23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需求链、创新链、人才链的专业体系与育人平台。

由学校与杭州市原钱塘新区管委会共同建设的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规划项目——“智能制造”开放性公共技术实训基地将于今年完工并投入使用。项目选址钱塘区产业聚集区内,由政府主导、学校与产业聚集区共建,企业深度参与建设与运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与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长安福特、格力电器、吉利汽车等知名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还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签约共建中德西门子(杭州)智能制造学院。分管产学研工作的副校长寿伟义表示,实训室与最有代表性的领军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建,“不仅可以保障通过实训基地平台推广企业最新技术、培养更多技术和技能人员反哺企业,还可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基地建设,为学生赢得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与杭州经信局、人社局、总工会共同筹建的数字工匠学院是杭科职院快速响应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的号召,与多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联手的虚拟产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吴龙介绍,数字工匠学院下设云计算、机器人、5G、视觉人工智能等多个二级产业学院,将对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直接纳入课程开发,用“以证代考”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质量认定,对接杭州服务数字产业化进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培养杭州‘数字工匠’有速度、有效度”。

在专业教学之外,杭科职院把“教学做合一”也运用到了思政教育上。“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因为一项坚持5年的“职场初体验”活动而成为学生们的共识。每个学期,学校拿出500余个专业性较强的岗位用于学生勤工俭学,此外,举办现场招聘会、签订岗位服务协议、实行“轮岗制”、实行工作业绩考核……实打实地锻炼学生。会计专业2019级学生邵茜茜在计财处“工作”了3个月后感叹,“事情看看都容易,做做都不容易。再简单的事情都要脚踏实地,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怀着一颗‘匠心’,保持一份敬畏”。

德为立身之本,业为立身之基,“德”与“业”的修为皆需在事上下功夫,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德业兼修 知行合一”不仅是杭科职院的校训,更是学校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从业素养的现实指引。

“要把教育展开到 生活所包含之领域”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要把教育展开到生活所包含之领域,把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职业教育不仅培养“生利本领”,更要培养学生“改造社会”的志向、服务社会的“利群精神”。杭科职院建设杭州乡村振兴学院的努力,正是弘扬“生利”“利群”精神的缩影。

2019年,杭科职院与富阳区委区政府、杭州市决咨委办公室共同组建了乡村振兴学院,次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升格为杭州乡村振兴学院。学院组建起科研团队开展乡村振兴应用对策研究,两年内共完成杭州市决咨委有关乡村振兴的重点研究项目11项。学院还与富阳区万市镇结对,聚焦乡村振兴、矛盾化解、问题解决、基层创新,努力培育基层样本,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基地。

得知万市镇方里村正为缺少一个整体的村庄规划设计而发愁,杭科职院立马行动起来,把为方里村做一套整体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建设学院建筑设计专业大三学生的毕业作品选题。教师带领学生入村考察环境景观、历史人文、建筑物质量、道路与基础设施,并最终拿出多套整体规划方案,获得好评。墙绘、美丽乡村设计、民宿外立面改造、室内设计提升,村镇整体规划、物业管理指导,乡村创业项目孵化、农村电商培训、结亲农户App推广、民宿经营指导……依托专业优势,杭科职院师生日益深入地参与到合作村镇的乡村治理示范建设中,近两年来,乡村振兴学院累计组织师生进乡村服务近1.5万人次。2020年6月,时任杭州市委副书记张仲灿对杭州乡村振兴学院工作作出批示,认为学院“积极有为,扎实履行三项职能,为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服务”。

2020年8月,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杭州乡村振兴学院承办的“杭州市对口帮扶贵州黔东南州、湖北恩施州乡村振兴工作培训班”在杭州市民中心正式开班。此次培训班标志着三地的对口帮扶工作进入升级模式,从脱贫攻坚过渡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9月,副市长王宏对培训工作作肯定批示,并提出“要成为东西部扶贫和乡村振兴重要的培训平台”的工作新要求。

杭州乡村振兴学院的发展蕴含着全体杭科职院人的“改造社会之精神”,也体现了学校“要把教育展开到生活所包含之领域”的创新实践精神。

“立德树人成效是 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水滴石穿,功到自然成。在10余年的不懈努力下,杭科职院将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运用于高职育人的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近年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育人水平不断提升,连续两年进入全省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优秀行列,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杭科职院2009年正式建院,在全国众多高职院校里属于名副其实的‘后生’。”谢列卫笑着总结杭科职院这些年的发展经验,“所谓‘后发优势’,就是在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和前人智慧的基础上,评判和发扬自身特长,选对路径持续发力。行知文化育人,就是杭科职院给自己选择的那条路。”

2020年,杭科职院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创一流”内涵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其中,以行知文化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依然是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

按照规划,杭科职院将完成“一溪两湖十景点,三馆三园一轴线”的人文校园建设任务,围绕“全域公园化”目标,增加“陶园”“行园”“知园”三大校园主题公园,新建“匠心堂”、汽车综合实训基地等新型育人平台,并进一步丰富校史馆、陶研馆、图书馆的育人功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地融入行知特色校园文化。学校还将推进“十大育人”项目立项建设,邀请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专家组建学校发展智库,建立校友联动、家校联动的工作机制,构建以“生活教育学说”为指引的文化育人共同体,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实效。

学校还将积极发挥好与杭州广播电视大学两块牌子办学的优势,创新产教融合业务模式,建立多层次的网络办学,形成学习成果积累、转换与互认的新型机制和线上、线下学习相融合的新型学习模式,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杭科职院的终身教育实践,为陶行知所倡导的“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继而“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的教育理想找到了落脚点。

“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杭科职院必须解答好的办学命题,而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丰富了学校的答题思路。”谢列卫表示,教育的最终关注点是人的生活、人的发展,传承陶行知思想最重要的就是以生活为本源,让教育沉下去,扎根中国大地。“只有满足人的学习需求、成人需求、就业谋生需求、终身发展需求、终身幸福生活需求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杭科职院要朝着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砥砺前行,要追求幸福之教,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