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3月26日 星期

李白传记背后的文化基因小议


□义乌中学 汪伶俐

“诗仙”李白无论是其身世、成就、风格,还是其影响都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追慕与慨叹。尤其是他雄奇浪漫的飘逸诗风、蔑视王侯的傲岸气概、倚马可待的奔放才情,更令后人津津乐道。《新唐书》《旧唐书》《唐才子传》等典籍中都给李白立传。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作为一篇家族版的李白传记,为我们叙述了李白潇洒适意的诗酒人生,本文从《草堂集序》的情感意蕴出发,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基因。

一、贵族后裔,祥瑞降世

李白的出身颇具浪漫色彩,历来有“母梦长庚星”的说法(见《新唐书》)。作为官家正史,编撰者最要废传奇而厘史实,但“长庚入梦”的说法似乎由来已久,故而修史者也酌情辑录。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也是记之唯恐有遗。历来圣贤大杰之士,其出身都充满神奇色彩,且不说汉高祖之母“梦与神遇”而产刘邦,就连小说中也渲染岳飞是大鹏鸟转世,这种集体的无意识说明了圣贤大杰在当时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尽管李阳冰未能免俗,对李白的贵族后裔身份大加渲染“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对李白先祖不遇于时表现出极大的遗憾“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但他对李白出生时“长庚入梦”祥瑞的描写倾注了极大的热忱:非凡的家世与祥瑞决定了李白并非凡人。

二、儒侠兼修,兼有道气

李白能在诗坛上光耀千古,离不开后天的成长教育。自古以来,最有效的教育就是学习先贤之作。在《上安州裴长史诗》中,李白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在《赠张相镐》中又说:“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这是李白毫不谦虚而又客观实在的自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在自我修习方面的执着与专注,唯其如此,李白才能“驰驱屈宋、鞭挞扬马”,一扫自齐梁以来“绮错婉媚”的浮糜诗风。

但李阳冰只是选择性地记述了李白在“为文”方面的造诣,并未论及李白“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的游侠气息。显其儒风,隐其侠气,究其原因,本文要向世人展示为文者的才情,如此所为之文才有流传价值。

才华横溢、英气逼人的李白名满天下,他也很想实现读书人的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读书人实现此抱负的基本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可李白自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后,一直或诗或酒,纵情傲物、挥金漫游。他与杜甫不同,杜甫是典型的“奉儒守官”,而李白非常有自信,他认为当朝应该自上而下地赏识他、重用他。于是,他的机会来了:“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关于李白被召,李阳冰语焉不详,《旧唐书》记载:“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很明显,李白走了一条“终南捷径”。李阳冰对此略而不提,正是为此。

三、问以国政,一桩公案

关于李白三年供奉翰林一段,《旧唐书》《新唐书》及《唐才子传》中并未提及参与国政,而在李阳冰笔下则是“问以国政,潜草诏诰”,皇帝除了向他征询治国方略,还暗中让他撰写宫廷诏书。此事闻所未闻,故又补上一笔:“人无知者。”

既然无人知晓,李阳冰从何得知。或许是李白临终前透露过,也或许是李阳冰为了让李白完成其政治理想,故在此粉饰一笔。李白最大的理想是“愿佐一名主,功成返旧林”。他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功成、名遂、身退”的特殊生活道路。他既有儒家“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又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从他后来被“赐金放还”之后,就“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表现出其在政治失意后不屈己、不干人、旷达不羁的傲岸作风。

钱塘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中言道:“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气,又自白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白心灵世界的两大精神来源:屈原与庄子。同时也表明李白行为的心理之鼎足:儒家的进取、道家崇尚逍遥自由的神仙思想与其侠义精神。其中对李白影响最大的还是来自道教的神仙思想。

四、诗酒明月,诗意漂泊

尽管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没有论及李白之死,但李白之死却以不同的方式流传。《唐才子传》说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给李白安排了一场诗意之逝。这实在也是诗意的死法。他天才赡逸,其文化基因来自何方?

李白的诗歌中充满了异域情调和漂泊情怀。希腊哲学家曾说,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回家。我们在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我们想找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就如同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如果说人生是一场苦旅的话,那么这场苦旅更多的是一场精神上的追求与跋涉。

如果单纯地从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来看,他只是一个喜欢游历的诗酒游侠,但何以一直行走在漂泊的旅途中?饮酒、唱歌,他似乎一直在抗拒根的存在,以一种彻底的漂泊情怀实践着自己的心灵追求。他不停地在寻找理想。从李白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把这个理想归纳为“济苍生、安社稷,功成名遂身退”。于是他“历抵卿相”“遍干诸侯”,游历天下,四处交友。他终于供奉翰林,看来可以一展鲲鹏之志,却在觉得到达了一个心灵驿站之后,又开始了另一种追求,这就是对自由、对尊严的追求,于是灵魂依旧无所依托,心灵继续漂泊。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